陕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地市分布图


金秋老体2017年第7期


八极拳父子,武术人的使命

        /王涛

自小习武的传承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二百多年来,八极拳以河北沧州孟村为中心流传各地,其中以吴连枝一家最为著名。吴连枝的祖父,是在清末大闹巡盐府而惊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威震武林的“铁巴掌”吴会清;他的父亲,则是曾在贺龙元帅面前表演的“神拳”吴秀峰。吴连枝,1947813日生人,八极拳七世嫡传。

    吴连枝说:“八极拳是祖上遗传下来的,到了我爷爷吴会清、父亲吴秀峰的那个时代,发展最为鼎盛。父亲传授的入室弟子就有四百多人,更别提徒孙有多少了。到了我这一代,把八极拳发扬光大,责无旁贷。”

    吴连枝学武很早,印象中,打从会走路就开始练武了。他清楚地记得当年80多岁的爷爷坐在太师椅上,托着吴连枝的脚用力帮他掰腿,吴连枝后背倚着炕沿,腿被爷爷压成了一条直线。吴连枝的腿钻心地疼,可就算哭也不敢出声。

    1954年,吴连枝上小学。因为成绩优秀,深得老师赏识,同学嫉妒他,就在校外找了一帮孩子前来挑衅,说:“你不是会把式吗?

    而那时的吴连枝只是会一些基本功,根本不会把式。吴家的祖训是“学会把式先学会老实”,就是说练了拳更要老实本分做人。所以一开始,吴连枝总是退让。可是对方不依不饶,性格倔强的吴连枝常常因为不能忍受挑衅而打架,每次都打赢了。在八极拳严格的门规面前,吴连枝总是遭到父亲重罚。他笑着说:“后来那些孩子的家长都来我家里告状,我总会被爸爸重罚一顿。”

     吴连枝不是家中长子,但是他练武的天赋从小就引起了父亲的注意,对他格外偏爱,从来都是单独传授武功。

 

八极掌门人大会

   1976年,我29周岁,父亲去世了。”父亲的骤然离开给吴连枝带来巨大的打击,“每次一练拳,我就会想起小时候他教我的样子,眼泪就哗哗地往外流,什么招式都比划不下去了。”再加上沉重的生活压力,父亲去世后整整3年,吴连枝没有练过八极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电机厂盖了新宿舍,吴连枝一家从小草房搬到了三间铮明瓦亮的大板房。“我的工资高了,日子好过了许多。”父亲离开的伤痛被时间渐渐稀释,吴连枝又练起了八极拳。

    “太极十年不出门,八极一年打死人。”一直以来,武林中对八极拳的看法存在着争议。八极拳,刚猛暴烈、技击毒辣,在中外武林界独树一帜。但因为它招招伤人,有些人视它为“异术”,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的邪派武功。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吴氏后人要重振门户,于开办了八极拳研究会会长推举大会。自从父亲去世后,八极拳一直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

    1985年,河北孟村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600余名八极拳弟子,他们来参加推选八极拳新会长的大会。对关系八极拳未来发展的这个重要人物,门中弟子各有各的想法。对吴连枝这位小师弟,不仅门中弟子不服,就连老吴家的人也没正经见过他的功夫。吴秀峰几十年来一直住在天津,在他的弟子看来,吴连枝根本就没有机会得到师傅的真传。其实,父亲经常骑自行车回家指导他,所以爷俩练武术的时候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选举大会前夜,老吴家的气氛空前紧张。吴氏门中长老吴丕清,找到他:“我来教你几招,免得你明天闹笑话,给咱老吴家丢脸。”说完一招六合扑地向吴连枝袭去,不想吴连枝一转身、一伸手,吴丕清的拳头贴着肩头落空,一个踉跄,差点摔倒。

    吴丕清是八极门中的高手,此招他只用了六分力气,只是想一试吴连枝功底。可是他万万没想到,他的手腕会被吴连枝轻轻抓住,更没想到他的手腕会有如此之大的力量。仅此一招,吴丕清对吴连枝的拳术和内功有了底儿,心里踏实了许多。

    第二天,掌门人大会如期举行。在孟村县政府招待所的餐厅里,一场争斗展开了。“大多数人都支持我当会长,可也有一些人反对,觉得我不够格。都打起来了,饭厅里碟子都飞起来了。”吴连枝吼道:“你们不服气冲我来!

   从天津来的师侄江九从小就学八极拳,一掌下去能把砖头打碎,能把120斤的大刀耍得滴溜溜转,还精通锁骨法。“他要和我比划比划”。二人在院子里拉开架势,吴连枝一把抄住对方的腿,一下子就扔了出去。江九躺在墙根喊:“哎哟,二叔,您轻点!  

    吴连枝震住了江九,也震住了那些不服的人,算是坐稳了这个会长的位置。

   “过去的八极拳是在小亭小院里藏着练,不让别人看到,很保守,宁可身教不授言传,更不告诉你为什么,这种观念必须得变。国外人迷恋中国的传统武术,迷恋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中国人不努力把它发扬光大,是对祖宗的犯罪。往小的说我对不起我爹,往上说对不起我的祖宗对不起我们吴家,再往大的说对不起中华民族。”

   

八极拳的推广和发展

    令人没想到的是,武术居然和电子游戏产生了交集,而这个交集便是吴连枝。

     一年秋天,一个叫铃木裕的日本人带着他的翻译,走进了孟村。 铃木裕是日本著名的电子游戏制作人,到中国的目的就是寻访八极拳的传人吴连枝。

    铃木裕在孟村只停留了一天,吴连枝向他展示了许多八极拳的奥秘。临行前,铃木裕在当时孟村最好的饭馆请吴连枝喝酒以表感谢。两个人都喝多了,都很高兴。吴连枝说:“八极拳有一种特殊的打法,叫掰拿。”说着二人便比划起来了,吴连枝微微施力,便把铃木裕摔了出去。

    1986年,一款表现八极拳等真实武术的格斗游戏在日本推出。游戏名称叫《Vinual Fighter》,也被中国的电玩迷称为《VR战士》。这是一款格斗类型的游戏。游戏男主角叫结城晶,他的原型就是中国八极拳掌门人吴连枝,结成晶和吴连枝有几分神似,都是粗壮的汉子,使起八极拳贴山靠、打查之类的代表动作逼真到位、动作刚烈。

     也是在这一年,吴连枝第一次访问日本。

     一下飞机,吴连枝便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很快,日本成立了八极拳武馆,报名学习的人大多是由电玩迷转变成的功夫迷,他们希望向吴连枝讨教拳法在实战中的应用。八极拳馆在大阪的开学仪式正在体育馆举行,一百多名学员整齐地站在广场上,向吴连枝行鞠躬礼。突然,一个身材高大、穿着一身白色摔跤服的人冲进大门,自称日本空手道高手,想要和中国拳师较量。

    这次较量关系到八极拳在日本能否站住脚,关系到中华武术在日本的声誉,吴连枝想,这一仗看来非打不可。他朝那个气势汹汹的日本人招了招手,静静看着日本人的拳头向他打来,在离自己的鼻尖还有两寸的时候,猛地侧身躲过拳锋,身体向下一沉,日本人像被电击了一样,身体突然向后抛去,“砰”地摔倒在地板上。面对精湛的中国八极拳绝技,全场学员目瞪口呆,一阵沉寂后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吴连枝就这样开始了与现代化接踵的八极拳推广,他先后12次东渡,足迹遍及日本各大中城市,出版了一系列教学VcD和书籍。无论是东京还是大阪,无论是神户还是奈良,只要一提起“八极拳”,日本人就会举起大拇指,连称“厉害的中国武术”!

    2002年,吴连枝受韩国弟子邀请,到汉城八极拳武馆讲学。采访的记者挑衅说:“听说你们八极拳能打,我们韩国的跆拳道也行,能找个人跟你切磋一下吗?”吴连枝的学生说:“老师您考虑考虑,最好不要。一旦失手,我们就没有面子了。”

儿子吴大伟也担心说:“韩国的KBs电视台跟踪采访,要把全过程都录下来,他们想试试中国的武术家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当时心里特别担心。我爸一辈子没输给过别人,万一这次失手给外国人怎么办?再加上我爸岁数也大了,而对方只有26岁。”

令人没想到的是,吴连枝只跟对手过了四招,打了对方四个跟头,所有人都惊呆了。

 

儿子的传承

     提起儿子,吴连枝脸上洋溢着微笑。这份笑容不仅代表了对儿子的赞许,更饱含了对八极拳未来的期望。

    “我老了,也应该功成身退了。以后‘八极拳’的成长,就要靠我儿子这一辈人去努力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所以我也放心地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他。我相信他会将八极拳的发展旅程演绎得十分精彩!

    吴连枝曾经说过:“我祖父脾气暴烈,我父亲脾气也暴烈,我呢也脾气暴烈,可能脾气的暴烈量跟这个八极拳有关系。”但吴大伟身上,却莫名其妙地有了一种温文儒雅的感觉。

    跟父亲一样,吴大伟从一懂事就开始接触八极拳,“我们家每天都来很多客人,但是来的客人里没有做生意的,都是练武术,练八极拳的。一直到现在也还是一样,已经成了我们家的风气了,早晨、晚上都有人来家里练功切磋”。耳濡目染,吴大伟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练习八极拳的基本功。练习基本功的苦,吴大伟记忆犹新:“那时候桩功一蹲就蹲40分钟,腿疼得打不了弯儿,每天晚上上床都不利索。”

    吴大伟说:“小时候我好像没有继承发扬八极拳这个意识,父亲越来越老,我也三十多岁了,逐渐觉得自己有义务把八极拳继承下去。”他停了之前自己的所有生意,开始专门致力于八极拳的传播。吴连枝渐渐淡出八极,而刚刚挑起大梁的吴大伟却以年轻人的思路和闯劲把八极拳搞得有声有色。他开办八极拳网站,而后,八极拳武馆正式开馆授徒。

    “我觉得八极拳需要有智慧的人去策划,把这古老的拳种产业化。”

    如今,在当年吴连枝手把手传授吴大伟的院子里,吴大伟也在带着徒弟练习,这其中也有吴大伟的儿子。

    吴大伟说自己的八极拳水平跟父亲还有很大差距,他还在抓紧练习。有时候常想起自己小时候,“白天,我和大伙一起跟我爸练,晚上临睡前,我爸总是靠在床边跟我再说说。”吴大伟说他清楚地记得爸爸靠在床边的样子,清楚地记得月光照耀下他侧脸的线条,也清楚地记得他给自己讲解的每一招用法。

 

李正明,武术已是终生习惯

           /王之宏

一辈子的爱好

       十四岁时,李正明在咸阳上中学,那时他开始通过学校课外班接触并练习武术。正当少年的李正明,不由自主被武术的一招一式吸引,在李正明心里,拳脚通往更自由和更强壮。他渴望自己能变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武术在那时,渐渐在他心中扎根。

       中学毕业,李正明考入咸阳机械学院,专业是金属切削。在接下来的四年中,李正明渐入武术正途,他不止跟随学校课外武术班的老师习武,更多时候,他开始四处拜师学艺,并渐渐小有名气。在那时,他开始参加各类武术比赛,获得名次的同时,他还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武术高人。

       四年后,李正明按专业顺理成章分配到西安某国防企业开始工作。李正明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参加工作不久后,他就考取了专职工程师。随后直到退休,李正明兢兢业业在自己的工程师岗位上工作,踏实勤恳是工友们对李正明的评价。

       工作之余,李正明最大的爱好依然是武术,在多年四处学艺后,李正明开始集中练习红拳,并师从西安红拳老师父何万庆。

       陕西作为红拳集中地,不仅有专业的红拳协会,更有大批热爱红拳的爱好者。李正明是爱好者之一,也是陕西省红拳协会理事会成员。

       2008年起,李正明在参加的大大小小的红拳专业级比赛中,共获得9枚金牌。在2012年近百人参加的全国红拳专业比赛中,李正明也是金牌获得者。如今已是红拳专业八段的李正明,开始有了自己的团队,目前有46人固定跟随他练习红拳,公园、广场、小区、郊外……只要李正明组队,大家就会自动集合在那里开始练习或比赛。

       接受采访时,李正明说他们刚组织过清明节下乡表演,大家热情高涨,所到之处人人鼓舞。对于现年82岁的李正明来说,红拳不止是伴随他几十年的爱好,更是他的生活动力与生活习惯,其间甘甜,只有他自己最明白。他愿意把这种深藏内心的甘甜通过表演发散出去,他喜欢更多人喜爱红拳,关注自身健康。对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健康与快乐是最大的财富,也是能够赠与他人的最好礼物。

 

一辈子的习惯

       李正明直到现在,耳不背眼不花,几十年来,他很少生病,如今依然是脊背挺直腿脚灵便。谈到红拳带给人的好处,李正明说他自己就是最好的证明。劈叉、凌空飞踢、引体向上、空翻……这些体式对年轻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可对已经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它们可以说是上演奇迹。而这些奇迹,李正明做起来毫不费力。

       退休后,李正明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练习红拳,在练习中,他不仅关注红拳体式,更喜欢琢磨体式中的保健门道。李正明给别人讲红拳,喜欢细说从头,他从一个体式牵动的具体经脉讲起,什么体式能够拉伸什么经脉,什么经脉关乎哪里的健康,李正明了如指掌表述清晰。

       几十年来,李正明练习红拳从未受过伤,他决不过度练,所有体式都要遵从人体经络走向,在很多人眼里,李正明不仅是红拳师父,更是保健大师。

       李正明多年养成习惯,每天要给自己按摩,他说按摩本身也是练习。从头至脚,李正明有自己的一套按摩法,听他讲按摩,就是一场深入的红拳讲解。李正明说感觉哪里疼就要多按哪里,哪里僵硬,哪里就需要红拳舒展。有人说练拳先需要有个好身体,李正明说好身体练拳当然是好上加好,但如果身体有病痛,更需要练习,在练习中才能不断获得缓解和释放,从而让病痛彻底离开。

       李正明说他有个遗憾,他的老伴现在身体不好,病痛很多。年轻时,老伴不喜欢李正明蹦蹦跳跳练拳,担心他受伤,也曾阻止过他练拳。年老时,老伴后悔当初没有听他的话,没有好好练习,以致于现在自己受病痛折磨。说到这些,李正明说他心里非常难过,老年人要想生活质量好,一定要先有好身体,否则谈何享福?

       在陕西红拳界,李正明已颇有名气。但谈及红拳,李正明最大的感受不是别人给他的名利,而是自己日积月累坚持后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享受。李正明说,一个人一辈子有个爱好很幸福,一辈子把一种爱好当成习惯坚持下来更是幸福。李正明希望有更多人加入习练红拳的队伍。在他的团队中,老中青都有,几岁的娃娃也有,无论年龄,他在这些人脸上能看到乐呵,这就是他最大的乐呵。

       在李正明心里,红拳的确已成为他的身心享乐。

 

后记:

       采访结束后,李正明特意叮嘱记者,如果有读者看到有关他的采访,如果也对红拳感兴趣,可以通过《金秋》杂志来找他。他愿意最大限度交流、分享、传播陕西红拳,让更多人获得健康和快乐。

 

 

抛三球的技法

/吕述谦

抛三球是一项老年健身活动。这项活动,简单易行,不择场地,坐在自家沙发上,或户外散步都可以开展,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开展这项活动对于提高大脑思维和认知能力,调节身体平衡,很有作用。中国生命研究院一研究员在“人的大脑认知功能”的讲座上,一边讲,一边抛三球,用这项活动阐述人的大脑认知过程,这足以体现活动对于预防老年痴呆,手颤,很有作用。

一、操作过程。以左手起始为例:左手握两个球,右手握一个球,两臂弯曲放在胸前,手心朝上,左手抬起向右眼前方抛出一个球,球的高度与眉齐,当球落时,右手抬起向左眼前方抛球,随即接下落的球。接球后,左手抛第二个球,接下落的球,循环反复。三个球在空中升起降落,连绵不断,如同万花筒一般,令人赏心悦目。这项活动驱赶了寂寞,带来了乐趣和健康。

二、关键节点。1、抛与接的转换,应先抛后接。顺序是左手抛右手接,右手抛出然后接,左手抛出然后接。一把手中的抛与接要在瞬间完成。每接到球后,手要握紧。2、高与低的调整。抛球的高度一般要与眉齐,若抛出的球与下落的球相撞,或抛不出,或接不到,其原因是准备抛球的手抬得高了,应调节下移,练习时多体会手的位置。3、双手上下的协调。三个球的运行,是由左手上,右手下,左手下,右手上的交替运动形成的。初学时,口念“1234……”,每秒钟报一个数,报数脱口为抛球之时。4、节奏感的产生。三个彩球在双手的操作上,在空中有序的运行,靠的是有规律的节奏。初学时,往往出现一手动,一手停。抛不出,接不着,这其中有抛球时出手高低的问题,更有节奏无序的原因。因此,要注意节奏感的培养。节奏感的建立要在练习的过程中去扑捉、去体验、去养成。节奏感产生之日就是抛三球成功之时。

三、球的制作。球心用有弹性的材料,如橡皮之类……,做园扎紧,大小略同鸡蛋。把球心装在儿童袜子内(此物柔软、袜筒粗织与球心相配、色泽艳丽)来回包扎数次,这样做出来的球有弹性,手感好,色泽好。

作者地址:千阳县委家属院中单元302

    话:13909175192

 

2017411

 

生命质量的升华

——记汉中市老年体协太极拳协会团队

/符红霞

两次电话过去,李树模总是说“不要采访我,我没啥说的。”这使我心里犯了嘀咕。

李树模是汉中市太极拳协会主席,汉中市老体协钦定的采访对象。车到汉中,我又一次拨通他的电话,一再强调要见他的理由。这一次,他终于同意了。开车来到我住的宾馆。

 他看上去神清气和,温文尔雅。顾不上与我过多的寒暄。他说:我们太极拳团队正在训练中,要么先去看看?

汉中市老年体协太极拳培训中心设在江滨路世纪城小区。一座三层小楼。训练场设在二楼,场地极大,像是很专业的场所。一群身着白色太极服的老年男女随音乐翩翩而动,起势,迈出左腿,缓缓抬起双手,下蹲,向前冲拳,推掌,左右野马分鬃……

轻柔的动作,矫健的身姿,如行云悠悠,流水绵长。这阵容使笔者颇为触动。

坐定在训练中心办公室,太极拳协会主席李树模、副主席刘国军、陈乐山一起为我讲述汉中太极拳队伍里的故事。

             

汉中市老年体协太极拳协会成立于2012年。那年,市老体协领导层看到,周围越来越多的老人热衷于太极拳运动,经过考察调研,他们认为,太极拳继承了我国古代武术的众多优长,吸纳了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对老年人健身大有裨益。汉中急需建立起太极拳组织,加强和引导这项运动在老年人中的开展。老体协主席杨吉荣特意推荐在市商务局工作正面临退休的李树模先生担任主席。老体协副主席牛耿和、副秘书长陈乐山等人三次登门恳请李树模,李树模被老体协的一片热忱打动,终于欣然同意。

李树模先生1997年与太极拳结缘。那年他因腰椎间盘突出第三次复发住院治疗,效果不佳。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汉中地区畜牧兽医中心研究员郭环琦先生。郭环琦先生祖籍山西,出身武术世家。自幼习文练武,刀、枪、剑、棍无一不能。尤以吴氏太极拳见长。李树摸决意拜郭环琦先生为师。于是,他分身于杂事,每天利用早晚和休息日跟着郭老师苦练,规规矩矩地当学生。半年功夫,先学得一套吴氏精简太极(三十势),后来又学了一套传世吴氏太极拳(八十九势)和一套吴氏太极剑。

他说,太极拳的技艺、功夫可谓深不见底,高不见顶。没有正确的方法和长久的坚持,难以进入上乘的境界。学太极拳要具备“五心”。“五心”是敬心、信心、决心、恒心、耐心。拳论讲,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心。只有抱着尊师重道的心态来学,才不浮躁;信心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老师,相信要学的这门艺术;还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才能争取胜利;恒心就是持之以恒,勤学苦练;耐心就是要反复练习,才能求精求内。李树模练拳入门后,从不放松对太极拳理论的学习,还结合自己的体会,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谈论他对太极拳的感知。即使去外地出差,他也要早起,就地练习。三年后,腰疼日渐消逝,后来腰椎间盘突出也恢复正常。不仅如此,他的身体素质也大为改善了,以前每年要感冒几次,现在一年至两年才感冒一次。十多年过去,许多老熟人都还回忆起他过去由于腰痛走路硬着腰、噘着臀的样子,惊异于他现在腰板挺直,履步轻捷的变化。说起这段经历,李树模感叹道:太极拳使我得益匪浅,因此我特别关注这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李树模当选汉中市太极拳协会主席后,首先和几位副主席一道走下去,把各县区、各门派的太极拳领军人物积极性调动起来,迅速在十个县区成立了太极拳协会,接着,市县区的社区、单位又建立了200多个辅导站。市太极拳协会定期举办培训班,先后有500多人次参加培训。他们还多次选派教练员到南郑、城固、洋县、勉县、开发区帮助培训骨干队伍。又带领市代表队经常深入基层展演、示范,带动了基层太极拳水平的提升。

协会既重视推广与普及,又注重支持传统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几年来,吴氏太极拳几位传承人收徒60多人,陈氏太极拳传承人收徒20多人。这种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太极拳传承队伍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现在,全市已有230个太极拳团队,参与太极拳习练人数达2万多人。

李树模先生认为,学习太极拳,师资很重要。一旦在初学时走了弯路,就很难学好。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所以他很重视选择授业解惑的老师,特别邀请上海、北京、山东几位名师来汉中指导。其中山东的张晓荣老师在汉中指导半年之久,使学员受益匪浅。

近年,汉中市太极拳队伍声誉日隆。2013年他们组队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全国第二届老健会太极拳交流大会,取得了团体优胜奖和优秀奖,个人金奖9枚;2015年组队参加陕西省第四届老健会太极拳交流会,取得了团体优胜奖和优秀奖,个人优胜奖11枚。2014年,他们接待了上海等六省市吴式太极拳联谊会的拳友来汉中交流;2015年还组织300多名拳友赴韩国参加了中韩太极拳文化交流活动。

               

汉中市老体协太极拳中心队成立于20155月,队员都是来自各县区的优秀分子。这个40多人的队伍,既是市上的代表队,又是各县区的骨干教练员、辅导员。

中心队队长李秀萍快人快语,说起这个队伍的故事,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这些队员经过层层选拔,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49岁。团队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规范动作,有一个好的基础,李秀萍带领大家先从24式学起,她要求队员把每一个动作做到位,每一个细节都要和身体的感应结合起来,符合太极拳松、沉,刚柔并济的拳理。队员们非常认真。无论酷暑严寒,刮风下雨,从没有一人迟到。

李秀萍学东西上身快,悟性好,但她认为既然担负口授身传的重任,就不能有丝毫马虎。她不满足现有的知识,总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每每回到家里,还常常做功课,看书,研究教材,细细琢磨领悟拳理及动作要领,天不亮便爬起来练拳。由于全身心投入到练拳和教拳中,只有把大量的家务及照看孙女的任务交给老公。近两年李秀萍个人的成就也很瞩目,她参加了几届老健会太极拳交流赛,共得了四个金奖。去年在清华大学体育馆参加由七个国家组成的东岳太极拳公开赛,她获得老年女子组第一名。

李秀萍说,这个集体很有凝聚力。为了抵御冬天的寒冷,有人捐了取暖器;为了便于看视频博采众长,有人捐了电脑;为了方便吃饭,有人捐了微波炉。队员们的集体观念和团结友爱精神,深深鼓舞着这里的每一个人。

说到她的过去,李秀萍连说几个”不堪回首”。原来她是汉中市中心医院护士,中年时患上了抑郁症,失眠多年,整日昏昏沉沉,精神萎靡不振,日子过得很恓惶。只得提前退休。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太极拳,一气打了11年。筋骨炼活了,气血畅通了。抑郁症不翼而飞,现在连感冒也不得。因为不知疲倦,耐力和韧劲好,队员们亲切地称她“李铁人”。

59岁的队员刘德平2005年患上了贲门癌中期,经医院手术去掉了贲门和三分之二的胃。化疗后走路不稳,浑身无力,觉得生不如死。2009年开始练太极拳,认真打了两年,身体有了劲儿,五年后体质彻底改变。12年过去了,癌症再没有复发。刘德平说,在中心队训练,不仅技术提高很快,人际也非常和谐。他现在体质改变了,性格也变化很大,以前急躁,现在变得平和了。

姚军是城固县人。2013年被医院诊断为胃癌前期。医生告诉他,眼前只有两条路:做手术、吃中药。他选择了吃中药,便找北京名老中医就诊一年多,病症毫无好转。20151115日,姚军在公园里晨练时接触到太极拳,先是跟在一般拳师后面比划,后来经人介绍,参加了市太极拳协会举办的培训班,才深入接触到太极拳规范的模式。在培训班练拳时,老师发现他能吃苦,有毅力,就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教,还把他留在中心队。每次,他开车来练拳,扎扎实实地打了一年多,胃上的东西不见了,做胃镜的医生惊呼:好得这么快啊!?

 

               王金成,难以割舍武术情

                              /陈磊

每天早上的兴庆公园,恐怕是西安市最热闹的地方。

与王金成约在兴庆公园采访,一路上身边来往锻炼的人川流不息。舞蹈队、健身球队、戏曲队……不同健身活动都在这个人声鼎沸大公园里各据一方,形成了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王金成并不常来这里,他一直活跃在长乐公园,是那里教红拳的老师傅。可他俨然也是兴庆公园的熟面孔,许多人遇见了都凑过来和他热情地打招呼。王金成有着关中汉子共同的特点,冷面却爽快,他说:我教了许多年拳,朋友自然不少。

我们匆匆赶到兴庆公园花萼楼附近的一块空地,王金成的朋友们在这已经等候多时了。他们告诉我说,幸亏提前占位置,要不咱就没地方练了。公园面积不小,可是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占住一块固定的地方,哪片地儿属于哪个团体,心中有个明确的归属,越界这回事可是很严重的。 

没多久,王金成换上了一身仙风道骨的练功袍,师兄侯志荣向我们夸赞道:“黑子是红拳的武术世家,在陕西武林声名远播,让他给我们来几手绝活吧。”“黑子”便是王金成的小名,武林人士都喜欢直呼小名,也使得他们的世界与我们仿佛多了几分神秘和浪漫。

王金成的绝活很多,据他说家里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扇、流星锤……许多我们只是传说中听闻,而不得一见的兵器,他那里都有。他出生于武术世家,这些兵器代代相传,现在就传到了他这一代。

只见王金成随手拿起一柄大刀,他告诉这就是传说中关羽用的青龙偃月刀。这柄长刀掂量足有十几斤重,但是王金成,挥起大刀来流畅顺达,旋转,舞花、砍、挑、刺起来丝毫不费力,几十年的功底和内力都在这一招一式里。许多围观的人不禁拍手赞叹,拍照留念,连声称:“这就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吧!”

 

 武术伴随一身

王金成是地道的武术世家,其父亲王云龙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红拳师傅,家里来往跟随父亲拜师学艺的徒弟不少。7岁起他便随父亲习武,从小耳濡目染的他比别人学得更快些,别人练许多遍还不得要领,王金龙往往一看就会。

那时的他浑身使不完的劲儿,全凭着队武术的兴趣,不到13岁他就可以登台献艺了。每周六,父亲就领着他和他的师兄弟们在西安各大露天广场、俱乐部给大家表演,底下看客众多,鼓掌叫好的不绝于耳。他感觉自己像个小明星似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父亲看他有些天分和兴趣,1970年又让他师从庞志杰学习红拳,而后他又得到张悦侠、赵春发、梁清正等老一辈武术家的传授指点,技艺更加精进。

上世纪80年代,王金成任西秦武馆教练,他说红拳以实战为主,它式架工整,多直来直往,跟咱陕西人的性格也投契,这些年他收徒也越来越多。其中徒弟杨新仓、雷卫军、张全保等人在全国、省、市的武术比赛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年轻时的王金成一身正义感,有功夫在身,底气也足。他曾在新城区公安处工作,任警队教练,常常打抱不平,获得过见义勇为学雷锋好市民奖。有一次在康复路执行任务,那个小偷练过几天拳脚,特别猖狂,偷了东西居然还敢动手打人,几个人都束手无策,他上去几招就给制服了。记者笑着问他,如果现在遇着这些事了,你还管吗?他毫不犹豫地说:管啊,习武之人崇尚武德,遇事了当然不能含糊。

王金成在陕西武林圈子颇有些名气,许多电影电视剧纷纷找到了他,不少耳熟能详的几部片子里都有他的身影,比如《隋唐演义》、《七侠五义》、《关中刀客》……用他自己地话说,也过了几把演员的瘾。他至今记得拍武侠片时,那种人声鼎沸酣畅淋漓的厮杀场面,他告诉我,当时好多武林同道都去了,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几个月,仿佛一个武林盛会,又见了朋友又切磋了武艺,特别快活。记得当时《关中刀客》还没正式发行,大家伙都聚在他家,围着电视看,特别热闹,大家当时的那份情谊一直保留到现在。

 

难以割舍的武术情

随着小王慢慢变成老王,现在的王金成很少在影视剧里玩票了,生活回到普通人模式。但是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还是改不掉,每天晚上7点半,他都要雷打不动地到长乐公园报到,他说:这里有我的徒弟,我得对他们负责。他带徒弟不分男女老少,几乎都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这其中还包括他两个小外孙,从6,7岁就开始跟他舞刀弄棍了。

王金成话不多,但谈起红拳,他却滔滔不绝。“咱陕西是红拳的发源地,这里保有着秦人的尚武精神,曾一度出现人人练习红拳的盛况。以前保家卫国,红拳高手里出了不少民族英雄。解放后,练拳的人就少了,许多套路和技法都掌握在少数老师傅手中,老师傅小范围的收徒传播,而且又传男不传女。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掌握绝技的老拳师渐渐离世,许多优秀拳法就失传了。”

所以王金成特别乐意收徒授艺,他一生都在练武,武术已经成为浸入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练武与他而言不只是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发扬与传承。他对徒弟的要求是品行一定要端正,也就是要有武德,习武之人必须一身正气,如果习武之人品行稍有不端,那麻烦就大了。

 

 

               王志海,真正的武者

                   /张景岩

由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破格转成正式的体育教师,继而擢升为国家干部,这一切都因与武术结缘。河北沧州电视台的“沧州人物”栏目曾以“王志海的武术情怀”为题,报道了沧州劈挂拳名师王志海先生的成长历程。笔者认为,王志海先生是一个真正的武者,虽鲜有好勇斗狠的经历,却引领着当今武坛的发展方向,是当代涌现出的武术杰出代表性人物之一。  
  八十年代成名武林  
提起王志海,年届中年的武术爱好者们可能并不陌生。在武术“热”遍布全国的上世纪80年代,王志海代表河北省,先后在太原(1980)、南昌(1983)、兰州(1984)、徐州(1986)参加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和全国传统武术大赛,在名手云集的比赛中,连续四次获得劈挂拳、疯魔棍和苗刀金牌,成为全国武术爱好者共同瞩目和崇拜的人物。多家武术专业刊物对王志海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日本《武术》杂志也以较大篇幅刊登了王志海的习武情况和拳照,一时间王志海名闻遐迩。许多青少年武术爱好者可能要问,王志海是怎样成为一代武林强者的呢?  
  二十里外艰辛求艺 

王志海出生在河北省沧州市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武风浓厚的沧州,王志海从小嗜武如命。12岁那年,王志海见村里的小伙伴跟着邻村的肖玉峰师傅习武,十分羡慕,在父母不十分同意的情况下,偷偷地找到肖老师,老人见其机灵、恳切,便答应了其习武要求。两村之间相距20里地,在经济尚不发达的20世纪60年代,年少的王志海每天下午放学后,先给家里打好喂牲口的草,然后抄起块凉饼子,一边吃一边向肖老师家跑去。肖老师教孩子们打拳舞棍格外认真,时常练到深更半夜,虽然离家路远,但王志海总是坚持练到最后,然后顶着满头的星星,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回家去。有时王志海回来得太晚,不敢敲门怕惊动已经睡着了的大人,便跳墙进院,悄无声息地回到屋中休息。有一次,王志海蹿墙的劲头过大,未控制好平衡,大头朝下栽到院中,父母急忙跑到院中,将摔得不能动的王志海扶到屋中。家人见其如此痴迷,从此便不再阻拦他习武了。 
几经寒暑,王志海跟肖玉峰习武已有8年,燕青门的各项拳术套路和刀、枪、剑、棍等器械样样娴熟,武艺大有长进。看着王志海的进步,肖玉峰非常高兴,但由于自己年事已高,继续教王志海习武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便对他说:“你的武术功底已非常扎实,但你肩松腰活的特点更适合练劈挂拳,将来有机会,我把你推荐给郭爷,你跟他去学劈挂,武艺长进会更快。”但说过这话不久,肖玉峰便因病去世了。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愿望,1972年,20岁的王志海给沧州“郭燕子”(郭长生)的儿子郭瑞祥老师写了一封长信,诉说了肖老师的遗言,表示要跟郭老师习练劈挂。郭瑞祥见其如此心诚,遂收其为过门弟子,王志海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二五更深苦练真功  
郭瑞祥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武术名师之一,他既承家学,又拜马英图前辈为师,兼融两家劈挂之长,得沧州劈挂拳真髓。收王志海为徒后,郭老师每周挤出周三、周日两天时间,专程为王志海传授劈挂拳、疯魔棍和苗刀等技艺。自习练劈挂拳后,王志海如鱼得水,他每天早晨四点多起床,先是长跑十几公里,然后练习基本功,最后进行套路和器械的练习。他相信真功夫是练出来的,所以练功非常刻苦。练“乌龙盘打”,每天一打就是几百下;练习腿功,他把沙袋吊在房梁上,每次至少轮抽1000次;练习一个打斩的动作,一次要打3000下;练习劈挂拳的“搂桩”功法,他把缠上纸、布的粗木横绑在树干上,以腰带臂,双臂抡搂,开始时,直搂得手臂起泡、流出血水,然后上点药水继续搂桩……王志海刻苦练功,风雨不误,纯熟的技艺,过硬的基本功,使他在赛场上挥动双臂密如雨,猛劈硬挂赛抽鞭。 
直到现在,年过古稀之年的王志海仍坚持每天四点多起床,保持着二五更的功夫。用他自己的话说:“选择了练武术,你就练去吧,哪里是个头哇,没有头啊……许多人练武术练不了这么好,是因为他们没有下到咱这功夫。”之所以自信,是因为他深知自己比别人多流了多少汗水、多下了多少苦功。

宝刀不老再立新功  
  王志海虽然已是功夫上身的武术名家,但他并不目空一切,他以练武之人虚怀若谷的宽广胸怀,团结其他武术门派,吸收其他拳种之长。45岁时王志海曾师从陈式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参悟太极,他谦虚勤奋,深得马虹赏识,很快,他的太极拳便打得有模有样。疾风暴雨般的劈挂拳和缠绵柔和、刚柔相济的陈式太极拳,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拳术,被王志海驾驭得游刃有余,从而也更加深了他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和喜爱。 

凭借对武术事业的热爱,王志海获得了许多荣誉。1984年被评为沧州市劳动模范,1986年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雄狮奖”,2004年荣获沧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特别奖,2005年被河北体育大学聘为客座教授,2006年国际武术联盟授予武林贡献奖,连续四届当选河北省政协委员。 
担任沧县体育局副局长时,王志海以重振沧县武术之乡的雄风为己任,大力支持武校、拳社建设,带头创办“镇海吼武术院”,并亲任校长,对各拳社掌门进行培训,到20065月,沧县有拳社馆校五十多个,在册习武者多达七万余人。为弘扬传统武术,培育后备人才,王志海坚持课徒授艺,弟子遍布全国各地。 

            武林高手在民间

我们常常好奇武林高手是不是只是武侠小说里的一段传奇,世上是不是真的有身怀绝技的高手,生活里是否藏匿着我们不知道的侠客?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门派不同,招式不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对武术的执着和热爱。

 

许老板的全华班,你可相信?

            文/袁林

广州恒大男足2011年升入中超,此后一路碾压对手,豪取中超六连冠,期间还夺得两个亚冠冠军,两个足协杯冠军和两个超级杯冠军,说广州恒大就是中国的巴萨,一点儿不夸张。

     恒大队的成功,离不开好的球员,各位都能看到,在当下里皮主持的国家队,恒大球员就占据了七名,这样的阵容,当然很强大。

     恒大队的成功,也离不开好的教练。想当年韩国人李章洙率领恒大队升入中超,刚刚打算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却接到了下课的通知,取代他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意大利人马塞洛·里皮。里皮在恒大队的成功毋庸多言,老爷子后来感觉当俱乐部队教练太累,萌生退意,随后取代他的是另一个知名教练巴西人斯科拉里。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球员再优秀,如果教练不行也打不了胜仗,而有了好的教练,即使球员能力差一些,经过训练和调整,好成绩也不会离他们太远。中国国家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中首次战胜韩国队,便是最好的证明。

但是我以为恒大队成功的最大推动力,不是球员,也不是教练,而是老板许家印。

正是许老板的雄才大略,让恒大队刚刚升入中超就解雇了居功至伟的李章洙,后来里皮要走,推荐得意弟子卡纳瓦罗接班,许老板当时是怎么接受的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碍于中国人好面子的传统吧,然后,当卡帅率队刚刚走上正轨,成绩稳步上升时,再次被许老板断然解雇,换来巴西名帅斯科拉里。斯科拉里接手以后,将恒大队的辉煌延续至今。再掐指数一数,第一个在中超引入超级球星的也是许家印。2011年夏天,国内众多媒体争相发布这样一个消息:“孔卡,巴西联赛2009年度最受欢迎球员,2010年度最佳球员,是如今的巴西联赛中为数不多的能够称得上巨星级的球员,就是这样一名球员却即将出现在中超联赛的赛场上。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天方夜谭,在广州恒大的连续攻击下,这名来自阿根廷的巴西MVP即将作出来华淘金的决定,而这一决定将为自己带来每年1000万美元的收入。”

 据说当年许老板花费巨资引入外援,很多中超俱乐部还不以为然,揶揄为“烧钱”,以为以中超的水平引入欧美大牌球员完全不值。直到恒大队拿到三连冠四连冠以后才如梦方醒,然而为时已晚,即使他们今后也拿了不少冠军,总归是拾人牙慧,在企业经营战略上完败于许家印。

说到这里可以言归正传了。就是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企业家,在2016年突然发出话来,说是恒大足球俱乐部要实现全华班,而且有具体的时间表,那就是2020年。也就是说,从今年算起,三个赛季以后,征战中超赛场的广州恒大队将不再使用外援,这事想一想都叫人倒吸一口凉气。

看看当今的中超外援都达到什么水平了,有浩克、埃尔克森和奥斯卡的,是上海上港,有R·马丁内斯、特谢拉和拉米雷斯的是江苏苏宁,有特维斯、莫雷诺的是上海绿地申花,有佩莱、塔尔德利的是山东鲁能泰山……不说这些了,就是每年都忙于保级的重庆力帆,该队前锋、号称小摩托的费尔南多,国内又有哪个前锋可以跟他比肩?

三年的时间将一晃而过,2020年,恒大没有外援了,他们能不能拿出一两个能够跟上述名单抗衡的国内前锋?我以为基本没有可能。那么没有攻城拔寨的强力前锋,广州恒大又拿什么去征战中超赛场?梦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其实许老板的豪言壮语不必等到2020年去验证,今天我们就可以肯定地下结论,用全华班在中超拿冠军,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再说得刻薄点儿,到时候不仅拿不到冠军,说不定保级都会成问题。莫非聪明如许老板这样的人看不到这个暗淡前景吗?

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一个思路,许老板已经在中超拿冠军拿到手软,现在不想拿了,想换个玩法,那是人家许老板的自由,或许人家还有更大的战略谋划,我们旁观者心有戚戚然,倒显得是替古人担忧了。

 

 

杨遵利,形意拳传承人                   

/王晓易

谷雨时节,济南市玉函路西邻的六里山,清净而幽远,都说深山有高人,六里山也不例外。半山腰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就有一位形意拳大师,名叫杨遵利。

从习拳到传承,杨遵利将人生的四十余年,倾注在了形意拳上。现如今,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杨遵利仍旧在传承形意拳的第一线,六里山这块场地,见证了他二十年的传承之路。值中国武林大会开幕之际,杨遵利坦言,希望以此次武林大会为契机,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武术赛事在济南举办,用这样一个平台,来帮助中国武术进行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习拳四十载,侠风道骨

初见杨遵利,粗布大褂下,身材稍显削瘦,他面带笑容,和善又不失威严。在我们一群小伙子面前,杨遵利展示了一套拳法,掌中带风,脚下砰砰作响,动作干净利落。练完拳,杨师父邀请我们同他过一下招,无人能消受得了他哪怕一拳的捶击,这就是形意拳的杀伤力,平时是要慎用的。” 

形意拳是中国三大著名内家拳(形意、太极、八卦)拳种之一,与少林拳并称中国四大名拳,硬打硬进,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形意拳源自岳飞,吸取道家的哲学和养生思想,内为养身之术,形为运动之道,生克变化为攻防之法,神形并重,内外双修,使内意、内气、内劲与外形、外气、外力相结合。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与结合,才成形意,是养其本而壮其体,实其内而坚其外的内外兼修之拳术。

清初,形意拳在山西、河南、河北得到广泛的传播,近百年来名手辈出。建国后,形意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7岁的杨遵利拜师名家高医俗先生门下,开始了自己的武术征程。儿时就怀揣着行侠仗义的武侠梦,从桩功练习到桩功找劲,再到苦练拳功,在别人眼中无论多无趣、多枯燥,我始终都有一股劲儿,就希望某天能像电影里面的大侠那样保护弱者,杨遵利说。

在杨遵利看来,形意拳习练有三个层次,也可以算为三大功效,首先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第二,由形意拳技击的特点,延伸出攻防艺术;第三,修行入道,通过习练拳术,养浩然之正气,这也是习武的最高境界。

走南闯北,获誉无数

23岁学成出山,杨遵利用精湛的拳术,在武林当中树起了自己的威望,也让更多人知道了济南的形意拳。

从上世界九十年代初开始,杨遵利在近三十年里走南闯北,甚至迈出国门,将拳术发扬光大。1990年首届北京全国形意拳交流观摩大会上,有杨遵利的身影;2002年中国齐鲁首届形意、太极、八卦精英赛,他带队参加。20169月,他又参加首届中国(安丘)非遗文化武术项目展演大会,并获得获个人金牌和团体金杯奖。

荣誉加身,但杨遵利没过多满足于个人荣誉。2007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形意拳文化,他提出了申遗申请。经过周密准备,2008610日,济南市公布了第二批市级非遗名单,形意拳是唯一一个入选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

今年初,杨遵利又将济南形意拳成功申报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同时被命名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两次申遗成功,给了杨遵利很大的鼓舞。

亲力亲为,桃李满园

在不断钻研功夫,提升形意拳理论的同时,杨遵利也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为了让更多人熟悉形意拳,练习形意拳,他几乎耗去了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

采访中,杨遵利列了一张自己一周授拳的时间表,周一晚上,山东职业学院;周三晚上济南大学;周四去财政学院;周五再去中医药大学;周六去党家庄的山东力明学院。一周我就在这几块场地来回转。杨遵利说。

至于空出来的周二晚上、周日一天,杨遵利坦言,这两天的安排早已固定下来,周日就在这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周二晚上,在趵突泉公园北侧护城河边,这俩点练拳,我已经坚持了二十年了,这是两个我每周必去的场地,不管天气怎样,我都会去。

满满的日程,让杨遵利充满了成就感,我看到了更多的徒弟在传承形意拳文化,一个传承人不付出努力,不去扎实地去做事,不战斗在传承一线,这门拳恐怕难以长久传承下去。

不懈地努力,也让杨师父桃李满园,据统计杨遵利正式拜师入门的国内外弟子已达300余人,其中,有52人获济南市文化局颁发的非遗技能武英一级、二级、三级,这为济南形意拳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友情链接

关中: 西安 宝鸡 咸阳 渭南 铜川 杨凌

陕南: 汉中 安康 商洛

陕北: 延安 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