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地市分布图


金秋老体2016年第4期


八旬老翁当瑜珈高级教练

                                /黄业明

  在健身房的地毯上,一位老者并拢双腿,缓缓屈膝,双手放在背后做支撑,然后膝盖和躯干往上抬起,整个身体呈直线,在空中保持近3分钟。做这样高难度瑜伽动作的人,竟然是现年82岁的汤又悦老人。他72岁才开始练瑜伽,现在是杭州城里年纪最大的瑜伽高级教练。一位耄耋之人当瑜伽教练,这背后有什么不一般的故事呢? 
  年逾七旬的退休教授背着家人练瑜伽 
  汤又悦193410月出生于浙江杭州,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参加工作后,他先后在浙江省农科院和浙江教育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由于年轻时生活条件不好,汤又悦的体质比较差。1995年,汤又悦退休后更是明显感到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尤其到了70岁以后,他的胆固醇、血压、血脂等都不正常,晚上睡眠也很差。听说练习瑜伽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他便想自己也试一试。 
  众所周知,练瑜伽是年轻人的时尚事,老年人一般不敢涉足。然而,搞科研出身的汤又悦,决心把自己当成实验对象,想看看练瑜伽能否真的使自己变健康。起初,他担心老伴和两个女儿会笑话他,没准根本也不会同意。所以他决定背着她们偷偷地练。 
20059月,汤又悦的老伴去了大女儿家,他住到小女儿汤玉家。汤玉关照父亲说:“爸,你就在我家享享清福吧,弄弄花草,看看电视,闲不往了,就到附近溜达溜达!”汤又悦点头称是。可当女儿上班后,他却上街买了几本瑜伽书、一块瑜伽垫,然后开始在女儿家自学起瑜伽来。“刚开始纯属闭门造车,很多简单的动作都做不了,连双盘腿都不会。”汤又悦说。几天后,他又买了一些人体解剖学的书仔细琢磨,研究瑜伽动作跟人体运动原理的关系。一段时间后,他终于掌握了瑜伽的一些基本要领。 
  自学瑜伽尽管有所收获,但汤又悦感觉有些高难动作总是不得要领。于是,他背着女儿开始跟专业老师学,还报名参加了一个专门培训瑜伽教练的研习班。 
  第一次去培训班上课,汤又悦刚刚走进教室,几十名正在热身的女学员就向他投来异样的目光。她们疑惑: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也来学瑜伽?难道他也想当瑜伽教练? 
  是啊,在一般人看来,这简直不可思议。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汤又悦在现场展示了几个瑜伽动作。“哎呀,太棒了!”女学员热烈鼓掌,几个学员围上来,说:“大爷,您这么大岁数还练瑜伽,这几招很不错,使我们学瑜伽的信心更足了!” 
  练习瑜伽一年多后,汤又悦发现自己的肚子变小了,人也精神了。他特地去裁缝店一量,腰围足足瘦了6厘米,而且身体血脂、血糖、血压各项指标也已恢复正常。女儿汤玉也明显看出老爸的身体的变化,问他最近遇到了什么高兴事?“估计是你给我买的补品起了效果,还是女儿孝顺啊!”听着父亲的夸奖,被糊弄了的汤玉满心欢喜。 
78岁考取5张瑜伽教练证受聘当教练 
  汤又悦练瑜伽越来越上瘾。一天,他正在家中拖地板,忽然联想到一组和拖地类似的瑜伽动作。他一下子来了兴致,跪在地上,抡起拖把呈“曲线状”前进,嘴里还念念有词:“1234……” 
  这时,房门忽然打开了,小女儿汤玉走了进来,她被老爸怪异的动作吓了一大跳,忙问:“爸……你这是在干吗?”汤又悦见女儿突然回家,一时不知所措,就顺势倒在地上呼哧呼哧地喘息,过了好一阵才说:“我在擦地板啊!”“你这哪像擦地板?你到底是怎么啦?”“你放心,我没事,只是觉得跪着拖地板能更利索些。”汤玉一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经过3年苦练,2008年汤又悦拿到了第一张瑜伽教练证。之后,他又参加了多次培训,还瞒着家人参加了国内瑜伽顶尖高手的培训班。到201111月,他已考取了5张瑜伽教练证,不禁令圈内人士刮目相看。 
  原本练瑜伽只是想自己健身的汤又悦,没想到却引起了杭州好几家瑜伽馆的关注,竞相邀请他去当教练。提起这档子事,汤又悦自豪地说:“一方面是因为我能结合人体结构,透彻地讲解瑜伽动作和理论;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这把年纪,本身就是一个活广告,在瑜伽馆即使不用说、只要练,就很有说服力了。” 
20123月,在杭州阿南达瑜伽馆的一再盛情邀请下,78岁的汤又悦终于被说服,去担任了专职瑜伽教练。阿南达瑜伽馆采用双语教学,是一家全球瑜伽连锁机构,也是美国在中国设立的一处高端瑜伽培训基地。汤又悦在阿南达瑜伽馆每周一至周五的下午授课,专教瑜伽解剖学理论。作为一名教生物学出身的老教授,他的授课深受学员们欢迎。虽然每天下课时间比较晚,但他总能想方设法赶在女儿下班前回家,所以女儿也一直不知道父亲当瑜伽教练的事。 
  一次,汤又悦下课后学员们又围着他问这问那,等他一一解答完,回到家天已经全黑了。他一进门,女儿汤玉就连珠炮般地发问:“爸,你知道我给你打了多少个电话?我都快急死了,你到底干什么去了?”“没干啥,我在楼下和张大爷聊天。”汤又悦不慌不忙地说。“不可能,我刚才特地问过张大爷,他说根本没见过你。爸,这些日子你到底在忙什么?”汤玉咄咄逼人,非要问个水落石出不可。 
  面对女儿的穷追不舍,汤又悦没辙了,只得如实相告:“我现在在阿南达瑜伽馆做教练。”“什么?”汤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瞪大双眼问:“爸,你开啥国际玩笑,哪有你这么大年纪练瑜伽的,还当教练,你是不是不要命了啊?”“这是真的!我绝对没骗你。”“那快让我看看,你伤着了没有?”汤玉急忙卷起父亲的衣袖和裤腿,检查他的胳膊和双腿。 
  “没事,我觉得练瑜伽挺好的,你不是也说的我身体比以前好多了吗?”汤又悦不等女儿回答,便做了个高难度的瑜伽动作。做完动作,他自豪地说:“怎么样,还可以吧?”汤玉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她半天才回过神来,忐忑不安地说:“可我总觉得还是很危险,毕竟你快80岁了,万一受伤了怎么办?”“你放心,如果我受伤,那我就不练了,这样总行吧?”看着兴致勃勃的老父亲,汤玉感到再泼冷水也是没用的。 
  收获健康体魄被誉为“最富有的人”

通过10年多的瑜伽锻炼,汤又悦脸上和手上原有的一些老年斑渐渐地淡去并消失,皮肤好了,人也感到更加精神。“我现在感觉到身体变得越来越柔软,年轻时完不成的动作,现在反而能做到了。上大学时,我是学校游泳预备队成员之一,当时在岸上练蛙泳辅助动作,动作很简单,我却没法完成。哪能想到50多年后,我反而能轻松完成了。”说着,汤又悦坐在地上演示起动作来,“而且比它难度更大的动作,我也能完成!” 
  前几年,一些大学同学得知汤又悦在练瑜伽,纷纷劝他赶快歇手:“已经到了这把年纪,很多人连系个鞋带都困难,你却练瑜伽自讨苦吃,弄不好会伤筋断骨。”可在2012年北大校庆活动期间,当汤又悦给昔日的同学们现场表演瑜伽时,只见他头倒立、一字马……同学们都佩服他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赞扬他才是“最富有的人”。 
20139月的一天,汤玉下班回家,路过报亭随手买了一份当天杭州的《今日早报》。拿过报纸一看,汤玉得知老爸已成了瑜伽高级教练,并接受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啊,老爸上报了!”她激动得一路小跑回了家。 
  “妈,妈,我爸上报了!”汤玉一进门就大呼小叫。“啊!真的吗?快让我瞧瞧。”母亲立即戴上老花镜,拿过报纸喜滋滋地看了起来。“嘿,还真是这老头子,他成了名人啦!”瞧着报纸上汤又悦既是劈叉又是抱腿的照片,老伴觉得很好笑。 
  这时,汤又悦从瑜伽馆回来了,看见母女俩一副欢乐的样子,笑着问:“有啥喜事啊?让我也乐一乐!”汤玉兴奋地说:“哎呀,爸,你太牛了,都上报了!”说着,汤玉迅速将报纸递给父亲。“呵呵,早报编辑通知我已上报,我还真不好意思呐。”汤又悦高兴地说。 
  老伴见父女俩乐得欢,凑上来说:“老头子,你给全家长了脸,我得赶紧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女儿。”这时,汤玉一本正经地说:“爸,我太佩服你了,我决定从明天开始也跟你练瑜伽,锻炼身体!”“好啊,眼下练瑜伽的年轻人可多着哩,只要你肯学,老爸包管教会你。” 
  第二天一大早,汤玉真的开始跟着父亲一块练瑜伽……她越练越佩服老爸深厚的瑜伽功底,好多动作她无法完成,可是80岁的老爸做起来却很轻松。汤玉看得眼睛发直,说:“爸,你真神啊!”汤又悦哈哈大笑,说:“阿玉,老爸那5张瑜伽教练证可都是用汗水换来的啊!” 
  从此,汤玉细心揣摩父亲的瑜伽动作,用心掌握练瑜伽的要领。每天一大早,他们父女俩在阳台上,一会儿盘腿坐正,一会儿踢腿劈叉。汤又悦的老伴站在一旁,一边观看,也一边比画,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出彩奶奶”王小贝铁齿铜牙拖汽车

                                             /金远

2015年,在央视一套《出彩中国人》的舞台上,一位白发老太口咬毛巾,轻松地将一辆坐满人的汽车徐徐拖动。“八旬老太拖汽车?”评委周立波、范冰冰都瞪大了眼睛……
  不爱家务爱工作
  王小贝,是一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老奶奶。王小贝说:“我对工作的兴趣近乎于疯狂,家里经常像鸡窝,一做家务心就慌,一出去工作就高兴!”不过,别看王小贝在家务活上马马虎虎,对待工作可是出了名的严谨,她的豪言是“活到老工作到老,绝不退岗”。为了更好地工作,王小贝自己买了笔记本电脑,把拼音表挂到墙上,边学边练习上网。仅仅一个月,QQMP5、数码相机就被她玩得很娴熟。
退了休的王小贝根本待不住,从退休至今,王小贝先后在山东滨城区各大审计局、建工集团等项目部做监理。一直到古稀高龄,老太太还去应聘一家企业兼职做会计、做预算员。应聘经理见到王小贝惊呆了,连连说:“这哪是老人,分明就中年人嘛!”王小贝疯狂热爱工作的状态还表现在一次上班途中,贼误把她包里的审计资料当成钱抢跑了,老太太穷追不舍,一直把小偷逼进了小区的排水沟里,亲自抓获。
鉴于母亲的超强工作能力,在山东滨州盖了一套写字楼的女儿,聘任王小贝出任写字楼的总经理并兼职会记,如今,81岁的老太太手下管理着二百多人。
  古稀之年拖汽车
  认识王小贝的人都说:“小贝奶奶是个没有年龄的人。”她从不把传统观念“什么年龄应该做什么事儿”当成标杆。她的心态是年轻人的心态。
在她40岁的时候,丈夫便撒手离去,留下4个没成年的儿女。痛苦之余,王小贝反思到身体健康对家庭的重要性,更意识到唯有把自己的健康重视起来,才能真正尽到一个母亲的职责。从那时,王小贝把锻炼身体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王小贝拜的教练是一名武术老师,每日在教练的指导下,打拳练剑,一字马打腰鼓是必修课。她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把锻炼分成床上功、床下功。
王小贝的同事们说,其实王奶奶锻炼的方法很简单,但最难是坚持,四十年如一日,是许多人不容易做到的。
耄耋之年射击场上成绩优秀、在公园打气球百发百中,牙齿能拖动汽车,运动场上打拳舞剑连蹦带跳,最绝的是还干着不能出差错的审计财务。王小贝的生活方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大家纷纷咨询她如何练就的火眼金睛和铁齿钢牙,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健康的理念,王小贝在2012年为大家伙撰写了《王小贝说健康》一书。她在书中写道:“锻炼什么时候都不晚,心情很关键。人生在天地间,就有旦夕祸福,遇事要想得开,如果碰见烦心事,要先为别人着想,那就海阔天空了。”
说起王小贝的铁齿钢牙,还要源于一次看到电视的养生节目,当时节目在倡导叩齿的好处。王小贝说:“凡是我觉得有科学依据的事,我都会坚持!”于是,王小贝开始了每天700下的叩齿锻炼,几十年下来,同龄朋友们原装的牙齿都基本“下岗”了,而王小贝的牙齿却越来越结实。
在一次电视节目中,有个年轻人用牙齿拖汽车的片段引起了她的好奇心。她想,我能不能拖动汽车呢?正好当时工作单位有一辆夏利车,在大家的鼓动下,王小贝咬着毛巾,轻而易举地让汽车滑行了很远,那一年,王小贝已经72岁了。古稀老人拖动汽车的消息很快传出去了,王小贝再一次成了当地名人。
王小贝的绝技在生活中随时可见,有一次她买了10斤梨,正要骑自行车,不料脚踩到香蕉皮上了,紧接着就是脚下一滑,由于常年锻炼,便顺势做了潇洒的下腰动作,结果车子未倒,梨也没散落地上。本来周围的人都替她捏了一把汗,心想这下老人摔得可不轻,可没想到老人像武林高手,不但敏捷地化解了危险,还赢得围观的人们一片叫好声,王小贝幽默地管自己这招叫“艺多不压人”!
  做个最出彩的老太太
20152月,王小贝接到出彩中国人电视栏目的邀请。家人一致同意王小贝去大舞台传播中国老太太的健康形象。闺蜜郭茹茹和家人陪同王小贝一起前往。
“出彩中国人”舞台上,81岁的王小贝身着一套蓝色运动服、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舞台。当她用清脆有力的声音说:“我已经81岁啦!牙齿一颗都没掉,还能拖得动汽车!”这句话让周立波目瞪口呆!
在拖车现场,为了增加重量,陪同王小贝参加节目的孙子、外孙媳妇都穿着厚重的衣服坐进了拖车里面。在撒贝宁和观众一起呼喊的倒计时中,王小贝有条不紊地用毛巾裹住绳子,塞到牙齿中间。在观众不可思议的尖叫声中,王小贝镇定自若,步履稳健地一步步拖动着汽车前行。“81岁的老太太竟然拖得动汽车呀!”一时间台下观众惊呆了。最终现场的三位评委一致竖起大拇指为王小贝喝彩。
从出彩中国人节目回到家,王小贝又一次火啦!央视的《夕阳红》等多家媒体邀请老人去做节目,还有许多观众打电话咨询她的健康经,有些人还大老远找到她探讨养生的秘诀。对此,她一点不保留,把《王小贝说健康》一书打印了好多份儿,免费赠送给大家。
王小贝养生还有个秘诀,她说:我们老年人怎样才能保留年轻人的心态呢?有一个诀窍。那就是请你去回忆你的一生,哪一段使你感到最愉快的时代,你就去保留这份心态。
王小贝告诉笔者,她很喜欢挑战新的事物,最喜欢阅读的书是保尔·柯察金的经典名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时常感动于保尔对生命的坚持和追求。她希望大家永远把她当成一个年轻人来看。她的人生计划是85岁去攀岩,90岁的时候要高空跳伞,100岁的时候,要找一个100岁的老伴一起去探险!

 

 

冬泳老人令行坤:我就爱冰天雪地里的温暖

                    /红红

他从二十几岁起,坚持每天冷水浴。从六十多岁起,他坚持冬泳。他今年七十二岁,身体健朗,不受疾病困扰。当有人问他:你冷不冷?他回答:我就爱这冰天雪地里的温暖,不如你也来试试? 

我不冷

      令行坤祖籍东北,十岁随父辈落户西安。那时他已是半大小伙子,对家乡东北有无限眷恋,他想念小时候踩过的冰天雪地,那时他家住林场,雪花大得像手掌,上学用雪橇,放学打雪仗,那种冷冽的感觉,像基因一样被他随身携带。

令行坤冬天只穿夹衣就够了,自己并不觉得冷,可周围人都说他耍二杆子。自幼就高高壮壮的他,长成后还是比一般人高出多半个脑袋。没办法,他不冷,也不生病。

他喜欢冷水洗澡,这习惯从二十几岁起一直没改过。具体也不知哪天就洗上了,他从此坚决不用热水。他喜欢冷水淋在身上的感觉,先是慢慢淋着擦,洗到最后就是一盆冷水兜脸一浇。过去住大院子,七八户人家,令行坤在自家门前洗澡,前面蹲一排穿棉袄的小孩,他每泼一下,小孩“哇”叫一片,院子因他热闹得很。

令行坤在国营三五三八厂做管道工,五十三岁时,离开厂子自己干个体,也就是很多人经历的内退。六十几岁时,爱上了冬泳,从此不管有多忙,冬天一定是每周冬泳一到两次。刚开始是跟着别人在大学的露天泳池里游,后来人数多了,大家就相约着去附近山里的水库游,给水库交一点钱,或者就在一边的积水处游。这几年,他们基本把地点固定在翠华山上的翠华湖。那里一到冬天没多少游客,特别是山里一落雪,进山的路都冰封了,更是没人进山了。从去年起,令行坤跟翠华山里一个拓展培训基地商量好,每年冬天,他和几个朋友在这个基地租几间空房,住上一冬天。这样方便随时去冬泳,也省去了从城里进山的辛劳。

我不怕

      山里的居住条件并不好,培训基地冬天没有暖气,令行坤也不烧煤炉子,他说爱冬泳的人不怕冷。他们吃饭是承包给附近的农户,平日很清闲,除了冬泳,令行坤还爱好边爬山边大声唱歌,据他自己说,附近山里的鸟看见他都会啾啾地给他打招呼。

      翠华湖到冬天最冷时,也会结厚厚的冰,令行坤有次砸开冰层下水游,山里一个路过的农民吓得失声大叫,以为有人掉进冰窟窿了,令行坤只好探出头跟他喊请这位善良人放心。那位农民后来就一直蹲在湖边等着,看令行坤到底还能不能自己爬上来,直到看见令行坤水淋淋地冒着白气钻出来,这人才相信他是真的在游泳。

      令行坤今年七十二,坚持冬泳有七八年,他以前身体就不错,自从冬泳后更是气健神旺。他不知道进医院是什么感觉,平时有什么小毛病嚼点自腌的生姜片就“药”到病除了。其他老人有的慢性病,他没有,提到病,他甚至说,病怕我,它们害怕看见我。

      附近山里的农民都知道“怪人”令行坤,有几位老人喜欢跟着他满山转,平时没事就来找他闲聊,他们称令行坤为“老山怪”。

      令行坤有两个儿子,他们都在外地工作。他的老伴前些年因病去世了,令行坤的世界里,如今更多是朋友和游友。他每日乐呵呵地,像不知忧愁不惧衰老。他说冰天雪地里有种特别的温暖,这种暖,只有冷到极致才能体验。因此,在四季里,令行坤更爱冬天。

采访后记:

  不是每位老人都能有如此体魄,可以经受住极度严寒的考验。令行坤老人也只是以他自己的冷暖观,爱着自己,同时体验着这个世界。这位气健神旺的老人,他是一种可参照的榜样。

  愿所有老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健身项目,一直健康下去,一直快乐下去。

 

功夫练上身

                           /林文辉

无论形意拳还是太极拳都要求锻炼内气,所以都是内家拳,但是,如何能将这种功夫练上身呢?有人说练站桩就可以了。其实站桩只是基本功,站死桩的人实在太多了,可惜最后功夫还是没有上身。所以除了站桩以外,还要配合动功的练习,形意拳和太极拳就是很好的动桩练功法。
我跟王西安大师学习陈式太极拳,就特别注重学习他的束合劲,他打拳时的吞吐特别明显,一开一合展现在整套拳中。螺旋内收,胸肋骨向体内中心束合,气向下沉于丹田,松胸实腹,以弹簧劲力爆发而出。
我跟随赵宏伟大师学习形意拳亦有相同的体悟。在2006年,我和赵师傅受香港中乐团邀请,在香港尖沙咀文化中心外的维多利亚港海岸广场出任“千人古筝音乐会”的表演嘉宾,我们进行了对练表演(赵师傅用大枪,我用春秋大刀),赵师傅用丹田抖合的整劲使大枪像蛇一样的抖动,使我领悟到了功夫上身的道理。
在练习形意拳中,赵师傅练的是精气神。是全身滚动的整劲,我们经常手按他的背部、腹部及胸腰,感觉他的动力从丹田不断向外发放,像有用不完的内劲源源不断向外涌出,这样的功夫要由动中求静的行步功之中练出。
我每天上下班都不坐车,边行边练,慢慢体会到功夫上身的甜头。形意拳的劈拳能在行进中做到起、转、落、翻。这些都是由身体的内气带动身躯及四肢的运动的。
起:体内脏腑收紧,促使两手上提,掌心朝上,三口一直线(两手虎口及嘴),久练则腹内会发出雷音。
转:脊卷内束肋转下,气沉丹田,达至虚心实腹,迫使两手交替转出(上手从下手的虎口中转出),掌心朝下,指含内劲,轻灵前伸,前臂如刀锉,绵里藏针。
落:胸腰折合,带动前手向前下方回抓,如鹰之抓物,回卷如钩杆,就像关门一样。
翻:丹田绞转翻腾,带动两手似火车飞轮旋转,达到连绵缠丝,没有一刻停留,再接下一轮的起转落翻。
当功夫练上身之后,不论行路,坐车,吃饭或睡觉,其实都在练功夫,时间就好使好用了,身体就像一个大水缸,储存内气愈多,到用时就有源源不断的内能,身体内外处处是功夫,打在哪儿,哪儿都可以发人于丈外。 

 

滑板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王之宏

 “我站在滑板上,有种飞的感觉。”这是一位年近七十喜爱玩滑板老人的即兴感言。是真的吗?如果滑板可以飞越年龄,那就好好玩一把,让年龄真的不成问题。

六十五岁玩滑板

  2013年,杨浦清开始玩滑板。算一算,玩了也快有三年了。

杨浦清家附近有个大广场,傍晚人特别多,附近的住户都会去那里闲逛。最初了解滑板,是他看见几个高中生模样的半大小伙子在玩,当时杨浦清不知那是什么玩物,就是觉得真神哪,看他们脚踩板子两端,身体不倚不扶的,居然就能出溜一下滑出去。看了几次,杨浦清发现广场上有人在出租滑板,还有人在教。就在那时,他就动了想玩滑板的念头。

因为当时在广场报班学滑板的基本都是小孩子或年青人,杨浦清觉得自己一个老头子没法掺合其中,所以决定自己买个滑板独自练。滑板买回来后,基本全家人反对。那年杨浦清已经六十五岁,平时的运动也就是走走路,打打太极拳,和老头们出去钓个鱼,这么大幅度的年轻态运动从来没接触过,家里人都说他是不服老,给自己找活罪受。

      玩滑板最重要的是身体平衡性,因为杨浦清平时打太极拳,平衡性还好。刚开始他扶着楼道墙慢慢走,走稳了就抱着院子的大槐树转圈。差不多一个月吧,就基本能玩转滑板了。后来的本事,比如两脚一拧空中转体,倒退着滑,都是他自己一点点试着摸索出来的。再后来,可以畅快滑了,杨浦清就到广场上去,和那些年青人一起玩,他们管他叫“滑板大叔”,杨浦清却觉得除了自己头发比他们白以外,也没觉得年龄会有什么问题,他们玩得相当开心。

健身不必限年龄

      要说玩滑板的好处,除了能强身健体以外,杨浦清个人感觉,最大益处是自信心增强。对老年人来说,保持自信心格外重要,来自身体的自信,来自心灵的自信,这些都会对老年人身心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个人身体上出了毛病,大多是因为心里有了毛病。心理影响生理,这是绝对没错的。人到老年,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这些不如意积在心里久了,自然会表现在身体上。身体一旦出现疾病,特别打击人的自信心,如此循环反复,身心会越来越萎靡不振。杨浦清说他身边这样的老人太多了,他们不开心不舒展,觉得哪哪都不对,可要真的说起来,身体似乎也没坏到什么地步,生活也不总是有麻烦事。总之,杨浦清觉得这些老年人,他们活得太灰扑扑了。

      杨浦清很想鼓动他们,尽快找到自己的健身爱好,动起来,灵活起来,健身真的不必限年龄。

      杨浦清是个不愿让自己看起来没精打采的人,他喜欢对生活抱有一腔热情,哪怕这种热情是他自己寻来的,只为鼓励自己的呢。人活一种心劲,心劲若没了,什么麻烦事都会来的。

      从年轻时杨浦清就喜欢运动,退休后有了时间更是不闲着。玩滑板只是这几年他新增的健身爱好,玩得好,就决心一直玩下去。要是玩到哪天真的玩不动了,再换别的玩法呗。

      最近杨浦清和几个老年人准备组团去东北滑雪,是滑真的雪。他觉得这平时玩的滑板技术一定能帮他滑雪滑得更好,到时候,他会爱上滑雪也说不定呢。也许,今年冬天他就会留在东北尽兴滑雪呢。

 

采访后记:

      每个老人都会有自己的麻烦事,每个老人都会有自己的快乐法宝。选择什么陷入什么,就会相应有怎样的老年生活。生活是平等的,这一点,只对精神品性而言。除此之外,其实,没有什么真的平等。

      愿“滑板大叔”越飞越带劲,飞过年龄,飞过生活的琐碎和麻烦,带着一腔热情,越飞越乐呵。

 

 

晃身健体利身心

                       /崔天   

如今,各种各样的健身方法层出不穷,但若想找到一种既简便易行,又效果卓著,最关键还要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也并非易事,而晃身健身法便能同时实现以上三个目的。
  晃身养生的起源
传说千百年前的古人在观赏仙鹤“立身展翅、飞而不翔”的姿态时受到启发,创造了晃身的健身方法,还将其命名为鹤翔功。
  具体练习方法
作为一种简便易懂的健身功法,练习晃身可以起到健四肢、兴五官、益内脏、舒六腑的效果。练习时要站好起始姿势:两脚分开与肩膀同宽,两手半握拳,并抬起小臂,做好准备跑步的姿势。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开始进行练习了。
首先,气运丹田,微微闭上双眼,两耳静静地倾听外界的声音;随后,取原地踏步的姿势,同时轻轻弯曲腿部,开始晃动,并带动全身自如活动,速度也从开始的缓慢到逐步加快,一遍遍循环往复。每晃动100次为一个小节,一般情况下,每次晃动500-600次,时间大约为30-40分钟,早晚各练习一次即可。
  注意事项
晃身在练习时不受时间的限制,在地点的选择上,只需根据气候变化适时选择室内或室外即可。在室内锻炼时,室温最好保持在15-20℃,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便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但也不能有穿堂风,以免受凉。室内最好保持清静,也可播放一些轻松美妙的音乐,随着节拍进行锻炼。在户外锻炼时,可以选择江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如果气温低于零下9℃,则最好选择在室内进行练习。
每次练完晃身后,需观察自己是否神清气爽、心情舒适,是否上打饱嗝、下排内气,否则就是没有达到最佳健身效果,尚未把全身各个部位的经络血脉完全打开。
从外观上看,晃身与平日里我们踏步行走的姿势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实际上与漫无目的的自由锻炼相比,这种健身方法具有很好的强身健体效果。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相信一定会在自己身上看到可喜的变化。

 

 

逆生长的老人

衰老有时候是一种被灌输的概念,它是周遭给予人的一种心理暗示。而这种心理暗示却极具杀伤力,许多老人一旦认定自己老了,就固执而轻率地认定自己记忆力也衰退了,腿脚也不灵便了,身体一天一天在走下坡路。
    
其实这仅仅只是心理暗示,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些老人,他们在岁月面前,并不妥协,做着突破自己年纪极限的健身运动,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证明了岁月有饶人,只要你不服老!
           

 

 

乒乓球“老菜鸟”进阶记

/白成昆

自从我迷上打乒乓球,老伴儿就送我一雅号:乒乓老菜鸟。为啥“老”啊?年龄摆在那儿,蒙不了人哪。那为啥又“菜鸟”呢?都一退休的老头子了,还整天和小年轻们抢小区的乒乓球台子,去晚了还总站在一边撅着嘴当“观众”,这不是“菜鸟行径”是什么?可能我这绰号太响亮了,某天,我发现大事不妙,不光老伴儿咋咋呼呼地这样叫,连邻居家七岁的小孩子也冲着我叫“菜鸟爷爷”呢,被一个小毛孩子称“菜鸟”,真丢人!可再想想我令人着急的球艺吧,三两下就被人刷下来,傻乎乎站在一旁观战,实在是有些技不如人呵,不过,毛主席都教导我们: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不就是提高技艺嘛?我就不信自己潜心琢磨,还比不过这群“乒乓小伙”。

其实,要让我这样的业余选手练习“上台阶”,并不是不可能的任务,只要认真贯彻下面的“三要三不要”,“菜鸟”也有可能变身“大咖”!

首先,咱不要过分追求器材。有的“土豪朋友”打球,动辙买上千元的拍子,觉得只有好球拍才能提高水平,其实不然,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有的朋友还喜欢用国手用的球拍,实际上那些球拍并不适合业余选手,业余选手控制能力差,一些国手球拍并不适合,比如一些国手球拍需要有一定速度才能发挥旋转的优势,业余选手是打不出来的。

其次,千万不要迷恋受一些系统训练。其实业余爱好者可以练一些针对性训练,但没必要从头学起,不必过分追求动作的正规,动作基本合理就行了。训练本身就是很无聊的,一般人根本没耐性,偶而练几下起的作用也不很大。 

  还有一个是不要过分看待输赢。有的朋友以前在单位很厉害,可一到球馆就输球,有时会很纳闷。其实这也很正常,中国是乒乓王国,业余里也高手如云,输球是很正常的。在单位只和几个人练,不如在球馆和更多的人练提高快。业余打乒乓本身就是娱乐,输赢是次要的,以球会友嘛,摆正心态很重要。

 聊完了“三不要”,趁热打铁,再侃侃“三要”: 

一是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战术。以赛代练是业余提高技术的最主要手段,一些十五六的小孩天天在业余体校练,却打不过四五十的老球油子,为什么?就是实战经验的问题。小孩练球是从基础学起的,为的是将来,成人的技术动作已经定型了,改也很难,不如改进战术来得更快。给我介绍这条战术的正是一位老球友,他可以说根本没一点上手能力,打球时侧着身子,站在球台右边,怎么看怎么别扭,但他正手能在远台削,反手能在远台挡,反手又有一板加力的推弹。他常常发长球逼对手回长球然后就在远台削,有机会就推弹,也打败了不少人。 

二适当改进一下自己的技术。一些朋友一去打球就两个人对着乱一打通完事,作为健身未尝不可,但对于提高技术并不可取。以赛代练是业余提高球技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可以针对地练一下需要改进的技术,练正手就光练正手,练反手就练反手,练发球时也要集中连一种发球,最后再结合起来练习。 

三要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有的人打球动作完全不合理。该拉的打,该搓的推,不会接下旋球等,这些问题都是理论上的模糊造成的。这样练下去是不会有长进的,所以要了解一点理论,知道一些简单理论就行,主要是旋转对击球的影响,以及弧线,拍面角度,击球点等问题。 

还别说,因为我总结出这“三要三不要”,自己都感觉乒乓球技嗖嗖地升上了几个台阶,下次遇到邻居小孩再口无遮拦地喊“菜鸟爷爷”,我可不愿回应了。

 

          夏伯渝,攀岩老人挑战不可能

                                             /陈明

201582的《挑战不可能》节目中,一位66岁的老人带来的攀岩项目,让董卿、周华健、李昌钰三位评委多次泪洒现场,全场观众集体起立鼓掌,大呼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就是夏伯渝。
  他,足以让你震撼
百度视频,敲上《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我永远不会想到无腿登山是多么艰难》这个标题,一个3分零9秒的视频会立刻映入你的眼帘。
镜头中,巍巍大山银装素裹,空气稀薄,天空被灰蒙蒙的云层遮盖着,呼啸的冷风夹杂着雪粒一齐袭来,一位双脚和小腿被假肢取代,穿着红衣的登山者,拄着手杖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
突然,他被掩于雪中的一块大石头绊倒,但他很快起身:整个人先趴在地上,用双手撑起半个身子后,再双膝跪地、手脚并用地站起来,重新拄好手杖、调整好脚步继续前行,后面的同伴不断向他提醒“慢慢走,不要着急”……
这就是夏伯渝攀登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的一个片段。
看到这一幕,无数人潸然泪下,直言,“这就是正能量,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如今他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登山成了他生命中分量极重的事情。他在23岁之前是一个在青海体校踢足球的运动员,身体倍儿棒,而且因为特别不怕冷,即使在寒冬腊月也穿得很少,一年四季都是冷水洗澡,别人都叫他“火神爷”。那时的他对于登山,还一无所知。
1974年,中国登山队去青海挑队员,他被招入其中。
“那时候根本就没想到我要登山,登山有什么危险,就想到免费检查身体了。后来选上了,问我愿不愿意去北京,我又觉得可以免费游一次首都,就来了。”夏伯渝选择登山的目的就是如此简单。
到了北京之后,负责人说要登珠穆朗玛峰,他乐了。他说,这个词只在书本上看过,很高很高。而他也真真切切体会到什么是“艰苦的训练”,“要求每人负重30公斤去登香山,一天就要上下四次,倘若实在走不动,减轻背包里的重量也得继续爬。”在这期间,夏伯渝表现出了极好的高原适应性,他是惟一一个第一次就适应7000米以上高度环境的人,正因为如此,他被分到了突击顶峰的队伍中,成为最有希望登顶的人选之一。
第二年的527日,中国登山队再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员是潘多、罗则、索南罗布、候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噶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钦,九个人中八人是藏族。

或许很多人会很疑惑,为什么这里面没有夏伯渝的名字。原来在海拔8600米的生命禁区,突击队遭遇了连续的恶劣天气,他们不愿意放弃,硬是坚持了两天三夜,导致7名队员被冻伤,无奈下撤。那一刻,夏伯渝心有不甘,一直安慰自己,“没关系,反正后面还有机会”。谁也不曾想到,这个机会一等就是30多年。
在这一次的登山活动中,山上的高空风达到10级以上,因为氧气稀薄,喘气在那一刻都变得格外费劲,夏伯渝和队友们只能侧着身子前行攀登,而下撤的路也异常凶险。队里一个叫小次仁多吉的队员筋疲力尽,步伐缓慢,站起来都很困难。最糟糕的是他的背包丢在半路上,睡袋没有了。
晚上在海拔7600米宿营时,气温急剧下降,在零下数十摄氏度的严寒中,小次仁多吉冻得瑟瑟发抖。夏伯渝有些不忍,把自己的睡袋让给了他,自己蜷成一团,坐在冰冷的地上。
“回到6500米营地时,我怎么也脱不下脚上的靴子。两个队员来帮我拉,才好不容易弄下来。等把袜子脱下来一看,脚都硬了,完全没有知觉。随队大夫赶紧用45摄氏度的水给温敷,那时候我才开始害怕,心想脚冻了,以后怎么能再上珠峰?”夏伯渝说。
原以为休息一阵,运动运动,腿就好了,遗憾的是冻的地方变成紫红色,然后变成黑色,逐渐收缩,当夏伯渝住进医院的时候,听到广播里传来别人成功登顶的消息,他百感交集,特别高兴,却又十分失落。高兴的是付出总有了回报,终于完成了任务,失落的是没有他。
而最让他感到恐惧的事情是医生说要截肢,“当时完全接受不了,太可怕了,我从一个运动员,国家队运动员,一夜之间变成一个残疾人。”忆起这段往事,夏伯渝的音调高了起来。
  他,足以让你感动
“因为登山我失去了很多,可以说我失去了我,在那一次,我还失去了我的父亲,连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上。”夏伯渝说,“但我知道,不能这么消沉下去。你把我脚冻掉了,是不让我再登你吗?我是一个很倔的人,越是如此,我就要登山,我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我一定要再登珠峰。没有脚,我也要登。”
医生们没有见过如此坚强的患者,住院期间,他就开始锻炼,在腿上绑沙袋,躺在床上练习蹬腿、抬腿……
安装上义肢后,受伤部位因为运动经常被磨破,结疤后又被磨破……如此反复,磨破后还老流血,夏伯渝就是这样强忍疼痛坚持锻炼。回到家里,他每天会进行一个小时的肌肉和耐力锻炼。为了检验自己的训练效果,夏伯渝开始转向残疾人体育运动,在国内、国际的残疾人运动赛场上,夏伯渝在轮椅篮球、乒乓球、坐式排球、标枪、铅球、铁饼等项目上,收获了20多块奖牌。“因为一比赛就能拿到牌子,成绩还挺好的。”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即使这样,老天还在考验他。由于冻伤截肢部位的血液循环差,伤口长期不能愈合,产生了癌变,他不得不经历了多次手术和放疗。在癌症的沉重打击下,夏伯渝也有过崩溃的时刻,但是冷静下来后他仍旧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大夫说他的癌症进入中晚期,已经转移了。“其实,我最大的担心就是生命进入倒计时后,再也不能登山了。”他说,“我之所以能活到现在,就因为一直坚持着,我要再登一次珠峰。要不然,我早垮了。”
有梦想就有奇迹,夏伯渝的癌症没有扩散,也没有复发。多年以来,每当陷入困境时,他总会下意识地找出当年穿过的登山服,从那段历经生死的考验和未完成的珠峰梦想中汲取勇气和力量。“从珠峰绝壁上死里逃生之后,就再没感到过害怕!”夏伯渝这样说道。 

2003年的时候,中国登山协会组织了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的攀登珠穆朗玛峰行动。那段时间,只要有条件,夏伯渝就坐在电视机前专注地看直播节目。这一年的7月,夏伯渝参加了中国登山协会组织的攀登雾灵山活动,克服重重困难,直达峰顶。或许从那一刻起,他心中的珠穆朗玛梦复苏了。
为了梦想,他一直在努力锻炼身体。每天早晨5点起床,进行一个小时的肌肉力量和耐力的锻炼,然后骑一小时的自行车去上班。一年四季,都坚持冷水浴,以保持身体的耐寒能力。
又过了四年,机会终于来了,某公司在体育总局召开“珠峰志愿者”新闻发布会时,夏伯渝来到了会场。在提问阶段,夏伯渝拿起话筒,简单介绍了一下自身的情况后说:“虽然我年事已高,且腿部也有残疾,但我也很想为‘绿色珠峰、环保奥运’贡献自己的力量。”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招募名额已满,那一次,夏伯渝没能如愿。第二年再次招募志愿者时,品牌推广总监主动找到了夏伯渝,表示愿意支持他登山。

  时隔30多年之后,夏伯渝再次站在珠峰脚下。
那一刻,兴奋的他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我只知道自己是真的又回来了。虽然这次行动主要是为奥运火炬传递助威,但是为了真正体验到登山的感觉,到达大本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上特制假肢,拿着雪杖,去攀登附近的一个山头。尽管山不高,但都是由碎石构成的,非常不利于攀登,走一步滑半步。”夏伯渝干脆把雪杖扔到一边,他心想,就是徒手也要爬上去!“我在山顶上,整个珠峰大本营尽收眼底。尽管呼吸急促,但我感到心情舒畅,特别开心。”
夏伯渝说:“通过这次检验,我对登珠峰的信心有了很大增强。我做运动员的时候,从北京到珠峰大本营用了两个多月适应气候,慢慢走,慢慢走。而这一次从北京到大本营我只用了两天半时间,而且没有一点不适反应。我觉得锻炼效果挺好,耐寒能力挺强,我带了鸭绒服但是我从来没有穿,到了唐古拉山口特别冷的时候也没穿,只穿了一个背心。”
这就是夏伯渝的坚持,20117月,在意大利举行的攀岩世锦赛上首次设立了残疾人组,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33名残疾人选手角逐8枚金牌。60岁的夏伯渝凭着过去攀登的基础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仅训练了两个月,就夺得了双腿截肢项目男子组难度赛和速度赛的两项世界冠军。
这个冠军是多么来之不易。一对假肢,要想攀岩,谈何容易,这同行走完全是两回事情。用腿登岩壁时没有感觉,用力大了还容易滑下去,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用前脚掌内侧或脚趾的蹬力把身体支撑起来。所以他主要得靠上肢和双手的力量。训练中他主要加练单杠和握力,练得手上起了许多大大的血泡。
夏伯渝说:“人要快活地活着,首先得有个目标、有个梦想,要为能实现它去努力去奋斗,这样你才会觉得生活充实。”夏伯渝天天坚持力量、耐力、冷水浴等锻炼。他的梦想就是,“没有脚,也要登珠峰”。

 

 

 

      

 

 

 

 

 

 

      

 

 

 

 

 


友情链接

关中: 西安 宝鸡 咸阳 渭南 铜川 杨凌

陕南: 汉中 安康 商洛

陕北: 延安 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