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地市分布图


金秋老体专版


刘智德今年60岁,正办退休。黄昏出门,南稍门草场坡楼群间的空地处一准儿能看见他。刘智德刚抽了十几分钟陀螺,脸上汗涔涔,笑容开朗,坐下说话时,他指着仍在旋转的五彩陀螺对一旁五岁的小孙子说,对,就这么抽。然后,他转向记者,你看,只有孩子才能玩得更尽兴,他们无所顾忌,不像我们大人,玩得畏手畏脚。陀螺玩家刘智德,显而易见,他玩陀螺的确又认真又欢乐。听他聊陀螺,更欢乐,但似乎听到的又不止是陀螺。
 

刘智德,陀螺老玩家

                                                                                                                                   文/图/二红
玩陀螺,只因为它好玩
    家住草场坡,原先热衷于每天去体育场走路的刘智德,被东门城墙根下玩陀螺的一帮人吸引。每个男人都有抽陀螺滚铁环摔面包的小男孩时代,近六十岁的刘智德再看见陀螺,自然莫名亲切,虽然现在的陀螺无论是个头材质还是外观,都跟小时候玩的大相径庭。但陀螺带来的快乐不会变,虽然中间已隔了几十年的光阴。
    花二百多块钱买回大个陀螺,刘智德开始在自家门前玩。抽陀螺绝对是体力活,老年人玩得不多,大概实在是腰力臂力有限。甩膀子谁都会,可哈腰躬背,又不能太哈腰躬背,还得讲究势子好看,那姿态如何拿捏同时又发力最大化,这就考验个人功力了。刘智德举起手臂示范给记者看,他拍拍大臂,又拍拍后背,身形稳健,那巴掌拍下去,让人看着有点疼。他笑呵呵看着夜色里旋转的彩色陀螺在他脚下慢慢转,像看一个伙伴似的情投意和。
 
不拼技术地玩,往往更好玩
    对玩陀螺陌生的大多数人来说,会觉得要抽那么狠,似乎难度会很大。刘智德捏着抽棍前端缠的结实布条,绕成一个小圈,再快速放开,看,就是顺着陀螺转动的方向抽过去,让布条在陀螺半腰处缠起来,再快速抽离布条,陀螺就会加速转。现在的陀螺,里面装有LED灯管,为的是好看,同时也保证它在有电的情况下能自动慢慢转,人工抽陀螺只是让它更快速,看它在夜色里转成一道道彩光。不会有人学不会,只要你爱玩,刘智德把抽棍交给记者,你,抽着玩玩。
    刘智德曾在警校当过八年的驾车教练。对开车这样的技术活儿,他的想法也跟别人有些不同。他带过的学员几乎都是全数通过。问秘诀,刘智德说,当教的人和学的人都一脑门只想着技术应该怎么弄,还会好玩吗,还会开启潜能调动自我吗,会不发脾气吗?一件事情如果不是认真玩,而是认真纠结技术,往往事半功倍。现在陀螺的种类很多,木质的,不锈钢的,带电的,不带电的,无论哪种,刘智德都说,你先别研究它到底什么构成,只是想,我怎么让它好玩起来,如果自以为是绝活,往往会陷入小细节而忽略大快乐。真正的绝活,也许就是绝对快活。
 
不问为什么,认真就很好
    采访刘智德,我们一直在说陀螺,可似乎又不止陀螺。他讲自己从17岁开始工作,做过教练,干过印刷,现在马上退休。对于生活,每个经历过一些的人都会有一腔感悟,刘智德的吸引人在于,他懂得生活,但并不美化生活,同时又很乐享生活。
    四世同堂对城市家庭来说,真是难得。虽然刘智德并未跟儿子一家同住一套房,但因为他们一家人在同一个小区,大多数时候儿子一家也是回家来吃饭,彼此很亲近。对于养生,他有自己的看法,觉得心平气和比什么都重要。他认为老年人太应该注重精神需求,体育运动他一直爱,就是因为从体育里他能获得十足的存在感,当物质基本应有尽有的今天,精神饱满才更重要。
    有人问过他为什么爱玩陀螺,刘智德笑说不为什么。也许小孩子应该多问为什么,成年人不必问为什么,更能把一件事做到更好。就像玩陀螺,你永远在问为什么,就只能看着别人用力抽,你只能感到它挺难,似乎你永远也无法上手。刘智德喜欢认真,但在他的年龄,他说自己越来越不喜欢问为什么,只管去做,只管去乐,不需要让一件事情无端麻烦起来,生活才会更快乐。

 

 


 

我的“抛球”健身之旅                          

                                                                                                                   文/赵乾海
    退休后迷恋网络,长期坐在电脑前,我的颈、肩和背部肌肉常常感到发酸,颈椎与肩周疼痛难忍不说,腹部还堆积了不少的赘肉。偶然间从网络剧《康桥遗梦》中,看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玩一种叫“抛球”的运动。只见他拿着一个橡皮软球有时尽力抛向空中,落下时稳稳接住,有时将皮球全力掷向墙壁,弹回时接牢。在那个圆圆滚滚且弹性十足的软皮球上下翻飞,令人眼花缭乱时,我情不自禁地大呼过瘾。于是我也从网上购来一只橡皮软球,并从网站下载了教学视频,开始了我的“抛球”健身之旅。
“抛球”运动最早起源于荷兰,最初是作为一种康复医疗动作,用来帮助那些运动神经受损的人恢复平衡和协调能力。随着它在调和、康复颈、背、腰、髋等功能作用的发挥,逐渐被延伸推广为一种流行的健身运动。抛球最大的特性就是提供了一个需要稳当接球的运动,在温顺与平和的接球时,身体会为了保持平衡姿势不断地调整肌肉力量。因此,长期的抛球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你的平衡、协调能力,提高身体的柔韧性,既锻炼了眼神和手劲,又改善了颈椎、肩周和腰背酸痛。
由于“抛球”运动比较温和,运动成本不高,且无场地限制,也没有受伤的危险,比较安全,又符合老年人体的生理弯曲曲线,不容易出现损伤,即使是高龄老人,也可以通过选择不用球,仅作向上抛、掷、接球的姿势,同样可达到锻炼的目的,所以在西方国家尤其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我家住在高层的19层,每当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或大雪纷飞时,我便在家里客厅里进行抛球运动。经过近一年的练习,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趁晨练散步的当儿,拿上抛球,到附近的公园拣一处合适的位置练习。我不仅能在空中自由地接上球,而且,还能完成一些新鲜花样儿,以至于在身边围观的人会禁不住啧啧称赞。我那高兴与惬意劲儿,甭提了。
抛球是项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全身肌肉协调配合的运动,经过三四年坚持不懈的练习,我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的体重降了下来。原来按标准超重10多公斤,现在早已进入标准线内;原来,臂力与手劲感觉无力,而今百十磅的握力器,也能玩它好几个了。尤其是颈椎与肩周觉得特别舒服,炎症不像从前那样隔三差五地来随意打搅我了。最为开心的是,我的失眠症状也得到了缓解。过去,一躺到床上,乱七八糟内容的东西,就不可抑制地钻进脑子里来干扰我。说来也怪,自从抛球运动后,那些烦心、烦脑与烦人的事情再也不敢轻易打扰我了。每天晚上来它个两至三趟的抛球后,一身轻松的我,一合眼,一觉就能睡到天光大亮,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倍感神清气爽。
不过,老年朋友们,千万要记住,在“抛球”前,不要忘记了充分的热身,方法为首先摇摇头,其次转转颈部,尔后双臂尽量向上伸直,接着活动手指关节,再甩动腕部、臂部和肘部,目的是促进血液循坏,使整条手臂的所有关节都能活动开。另外,在做“抛球”时,不要随意增加运动强度和延长运动时间,每次以3—5分钟为宜。因为作为温和运动的“抛球”是以有氧运动为基础的,如果随意延长时间,肌肉进行无氧运动便会产生乳酸,导致肌肉酸痛。

 

 

 

教练米卢,神奇并非浪得虚名

                                                                                                                                 文/何朝益
博拉·米卢蒂诺维奇,这位著名足球教练,便是中国人口中亲切的“米卢”。他1944年9月7日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的巴斯塔,1983年开始执教,担任墨西哥国家队主教练。在“教练”二字前能被冠之以“神奇”,实在是当之无愧:1998年法国世界杯,当米卢率领的尼日利亚队打入世界杯16强时,他已成为世界足球史上,惟一一位连续四届率领不同的国家队进入世界杯16强的“神奇教练”!而2001年10月7日,米卢再度创造神奇纪录,中国队在他的执教下,终于圆了44年的世界杯之梦,首次进军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
神奇米卢,名传中华
球员时代的博拉·米卢蒂诺维奇曾效力于塞尔维亚著名俱乐部贝尔格莱德红星队,先后转会法国摩纳哥队和尼斯队,瑞士的温特图尔队。巅峰时期曾入选前南斯拉夫国家队,1977年退役。
退役后,米卢改行当起了教练。1983年他远赴墨西哥执教国家队,为在墨西哥本土上举行的1986年世界杯赛做准备。米卢把自己对足球的理解传授给了胡里奥桑切斯等一批优秀球员,教他们练习了简单实用的技术,率墨西哥队第一次打入世界杯八强。
米卢先后又应聘担任阿根廷一家俱乐部队和意大利AC米兰的教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担任秘鲁国家队主教练之后,球员的整体水平较高。不久,足球弱国哥斯达黎加足协盛情邀请他出任国家队主教练,1989年10月起米卢正式走马上任,率领这支由业余球员组成的弱旅首次打入世界杯决赛圈。1990年6月在意大利世界杯赛上,米卢率哥斯达黎加队击败瑞典和苏格兰等欧洲强队,一举打入16强。7个多月的时间,米卢就创造了奇迹般的成绩。从此,米卢声名鹊起,获得了“神奇教练”的美名。
美利坚合众国国家队看中了米卢带弱队能出好成绩的优势,特聘他出任美国国家女子足球队主教练。1991年,米卢成为美国国家队主教练,带队为1994年在美国举办的世界杯赛做准备。他用一套简练实用的打法把并无多少大赛经验的美国队送入了16强,并且战胜了赛前被球王贝利看好的哥伦比亚队。这是美国队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美国世界杯赛后,米卢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墨西哥任教。1996年1月在美国举行的第三届中北美和加勒比“金杯赛”上,率墨西哥队以不失一球的战绩蝉联冠军。
为了备战1998年法国世界杯赛,尼日利亚足协签约米卢。米卢很快地将尼日利亚队糅合成一支攻击力很强的球队,一举打入16强。米卢在评价尼日利亚队时曾说:“我从未拥有过这么多出色的球员,他们非常积极地投入,他们的状态很棒,不但体力很好,还很有主见,更重要的是,他们还经历过了世界杯……他们给了我想要的一切。”
当中国队在屡屡冲击世界杯受挫,在聘请了施拉普纳和霍顿两位洋教练也没能成功的情况下,中国足协毅然下定决心,高薪签约米卢,立志夺取2002年世界杯决赛圈出线权。2000年2月,“米卢”号正式启航。踏上中国土地,他孩童般的微笑后面掩藏的是他的忧虑与思考,他必须找出中国足球在世界杯征程上屡战屡败的症结,对症下药。
将“快乐足球”带给中国国足
米卢不愿意看到球员的沉重心态,背着包袱踢球是不能取得好成绩的。不管是平时训练还是大赛之前,只要有闲暇,米卢就会热情地与球员在一起玩各种游戏,打台球,玩保龄,甚至在训练课上玩网式足球。在玩的过程中,米卢从不轻易地输给对手,而是利用规则允许的漏洞耍赖,“占小便宜”。久而久之,不管是他的助理教练还是队员,都习惯了这种游离于规则边缘的“聪明”玩法,并逐渐地运用到赛场上。
“想赢怕输”一直是中国足球的心理魔咒,这导致国足每每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老江湖”米卢果断地发现了中国足球这块短板,并在接手中国队后,不间断地去补齐它。米卢解释说:“当你一门心思想赢得比赛时,很可能就会走入歧途。”
结果,再紧张的比赛,中国的球员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一遇到不公平的判罚就跟裁判急,与对手吵,犯不该犯的错误。只要规则允许,不论合理与否,球员们都必须遵守。这是游戏,也是人生。米卢宣称足球应该是快乐的,不要赋予它太沉重的东西。队员们在经历了十强赛后,对米卢无不佩服。他的快乐足球理论是真正的寓教于乐。队员们没了负担,心理平和地对待每一场比赛。看完十强赛,无论是足协官员还是球迷都承认,心理稳定是中国队最大的进步。米卢坚信:足球就是快乐的,只有你真正享受训练、享受比赛时,你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团队意识大于英雄主义
米卢特别强调团队意识,他认为队里没有不可或缺的球星,没有主力队员和替补队员之分,这是一个整体。他要求队员从头到尾90分钟内保持高度的思想统一,遵守战术纪律,互相配合,整体作战,无论在场上还是场下都要尊重和支持自己的队友。为了让国脚充分领会团队精神,他为国家队播放了美国大片《热血男儿》,激励队员齐心协力。他妙手回春,化解了范志毅和郝海东之间长达10年的矛盾,增强了战斗力。
米卢用人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战术选人,用人不疑。江津就是典型的例子。上海四强赛上,由于江津长时间没参加比赛,手感生疏,竟然出现手接回传球的失误,而罚点球时。也没扑出一个。米卢给了他信心,第二场依然安排江津首发。江津深受鼓舞,全神心地投入比赛,生怕辜负了米卢的期望。在十强赛中,江津稳守大门,不仅扑出了一个点球,还多次扑住对方的必进之球。在十强赛中过关斩将,以稳定的发挥提前两轮出线,圆了中国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足球梦。米卢的快乐足球理论感动了13亿中国人,占世界人口1/5强的中国人对足球有了更深更理性的认识。
在中国执教的时间里,米卢也因其“我行我素”得罪了不少人,但正是他“我行我素”到不按常理出牌的执教风格,让我们对中国队及中国球员有了重新的认识。为了给世界杯让路,他请阎“掌门”将联赛分割开,为了集训队伍,他不厌其烦地将队员们召集在一块儿,哪怕有时短到只有两三天的时间;为了考察队员,他的集训名单变得比纳斯达克的股价还快。为了让不听话的孙继海变成“好孩子”,他不管舆论如何坚持,不管球队热身赛乃至世界杯预选赛小组赛踢得如何难看,就是不开金口。结果,被“憋急”了的孙继海把全部能量释放到了十强赛场,他不仅是全队贯彻教练意图最好的,也是全队发挥最出色的球员之一。还有“郝大炮”,十强赛前把米卢“轰”得一无是处,可一个十强赛打下来,对米卢也是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固执的教练,首先是个自信的教练,所以,他才敢不理会别人的意思。热身赛和小组赛上,米卢坚持把马明宇放在中路的位置,任凭球迷如何愤怒,媒体如何谏言,就是不改这路数。可到了十强赛后,他猛地把祁宏推到了前腰,用马明宇挤掉了申思。事实证明此乃神来之笔,但这一想法是米卢十强赛前的突发奇想,还是早有“预谋”,又是一桩“无头案”。米卢调进了国安小将杨璞,把安琦直接从中青队门将升为主力“国门”,他重用李玮峰、李铁、李霄鹏、祁宏、吴承瑛等一批新锐,却把张恩华这位上届十强赛主力后卫搁在了板凳上。他宁愿用脚头不太灵光的谢晖,也不把张玉宁放在大名单里,他甚至在祁宏抽筋后面临无“腰”可用的窘境。但他却用自己独到的方式,将一群自信甚至自负的球员,整合为一支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球队。
神奇不是浪得虚名
记得米卢刚刚入主中国国家队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米卢这次要栽了,他的一世英名很可能要折在中国足球这片“黑土地”上。及至米卢率队以五胜一平的战绩提前两轮拿到入场券,我们除了感谢,还有深深的感慨。这届十强赛,与其说是中国队的,不如说是米卢的。他用自己的成功告诉世人:神奇并非浪得虚名。
  或许有些中国教练到现在仍不服气,觉着这么好的签,这么好的赛程,这么“面”的对手,搁谁都能带进去。但米卢的运气却好得让人不得不服,这兴许便是他“神奇”的组成部分之一。主场打阿联酋,开场仅两分钟,我们便进球了;客场打阿曼,对方的点球愣是不进;客场打卡塔尔,恩纳济的良机丧失了一个又一个,而“大头”李玮峰却在关键时刻弄进去一个;还有客场打阿联酋,下半时城池如此不稳,米卢甚至换错了将,可对手就是无功而返。光从运气上来看,不管是苏永舜、曾雪麟、高丰文、戚务生,还是施拉普纳、霍顿两位洋帅,都已经输了。运气不是足球场的全部,但有时却能改变命运,米卢便是这样一位球运亨通的家伙,不服不行。
其实,米卢善于寻找对手的弱点,并将其转化为“软肋”实施攻击;同时他又善于发现本队的特点,然后将其“速成”为杀伤性武器。米卢用自己的运气、“投机”手段及掌控比赛的能力,织成一张大网,一下网便帮中国捞上了盼了44年的世界杯入场券。
米卢具有惊人的判断力和观察力,丰富的国际比赛经验让米卢具备了临场处危不乱的心理素质,聪明的米卢,用铁一般的事实,赢得了中国人的尊重,也让自己“神奇教练”的光环,在离开中国足球队十几年后,仍灼灼其辉不减颜色。

 

 


 

渡江记

                                                                                                                                  文/王韦燃
一个城市能有一条江横穿而过,是福气。
就如武汉人喜欢横渡长江、广州人喜欢横渡珠江一样,身处东南之地的福州人,也有一条属于自己一生中必然要征服的一条江——闽江。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也是福州的母亲河,宛若玉带穿城入海,两岸青山如黛、风景宜人,素有“中国莱茵河”的美誉。50、60年代,毛主席畅游长江时,曾引发过全国各地畅游大江大河的浪潮,福州也不例外。但号称“东方威尼斯”的福州城,其实一直都在水域的狂欢之中。直到今天,福州城中依旧密布着河网,而那时候水况良好,小河里的水清凉且干净,沿河而居的人们往往会在河边支起一张网,清晨放下,黄昏抬起,往往能收获几尾小鱼。清明节后,下水的人就逐渐多了起来。从小河到大江,从孩童到成年人,一派举城皆欢的景象。
我出生的时候,城里的小河因为水质变差已经鲜有人游泳,倒是福州西湖中还余下不少横渡者。但闽江之中,却依旧满是下水破浪的人流。当时的闽江两岸,各自景观不同,但都保留有一片江边湿地。湿地里有大片的芦苇、成群的水鸟、夹杂着小石子的沙滩等等,偶尔还有小蛇出没。走过芦苇、惊起水鸟、越过沙滩,一片静谧宛如湖水的江面就在眼前。
刚刚来福州的人,总会被闽江的宁静所打动。与长江的浩浩荡荡、黄河的汹涌蓬勃、珠江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同,闽江更像是一面天上落下的狭长的穿衣镜,倒影出千年古城的繁华。因为闽江福州段的水面开阔、水流较缓,也成为了游泳者最好的去处。我第一次被带到江边时,据说还不到两岁。父亲带我在水边刷刷脚,就算是真正成为了一个福州人。
      尽管很小就去过闽江,但我的游泳却是在游泳馆里学习的。尽管身材偏胖,但在游泳馆里我可谓是如鱼得水。经常来回一两公里的游,一点都不觉得累。到了十一、二岁的时候,父亲见我那么喜欢游泳,建议我可以去闽江里游一游。
      父亲从年轻时到现在,一直都在闽江中游泳。每天横渡一次,有余力时则游个来回。他带我到江边时,就和我说一句话,闽江虽然看似一个大游泳池,却也是有风险的。这片平静的水面之下,其实暗流湍急。特别是在80年代之后,挖沙船增多,水下情况日趋复杂,每年都有一些自负水性好的游泳高手在此折戟沉沙。老福州下水,就算是浪里白条,身后也一定会背上一个救身圈或者一小段木头。万一遇到抽筋、急病或者漩涡,这一小段木头就能救回一条性命。
      我当时觉得自己水性很好,对强制挂在身后的游泳圈颇为不爽。但下水之后,心情还是很舒畅的。一是水中没有漂白粉的气味,尽管岸边有一些木料、垃圾、杂物,可越往江中心游,水面就越干净,气味则一直都很好闻。二是没有了游泳池的长短限制,就觉得可以一路游下去,天地之间唯有我一人。
      但游着游着就发现了一些变化,首先是江水是流动的。你下水和上岸的位置,可能会距离几公里。其次则是那些父亲提醒过的漩涡,确实存在不少。人到了那里就感觉脚下有一股子吸力,如果不卖命游开就可能被吸进去。好几次还多亏了游泳圈,这才没有出大事。
      其实父亲一直都在不远处保护我,但他也刻意让我几次感受到漩涡的力量。他常说,人知火威,所以少见自焚;人不只水深,所以常溺于水。
      游久了之后,我也渐渐摸到了一些闽江中游泳的规律。比如受潮汐影响,闽江每天会发生两次涨潮和落潮,而涨潮和落潮的河段为闽江口至洪山桥。涨潮时,水会由闽江口往洪山大桥流。落潮时,方向则相反。受到潮水涨落的影响时,就必须尽量沿着水流的方向游泳,这样才能节省体力。如果逆流而游,则不但事倍功半,而且极容易出问题。
      在潮汐时段游泳,能有一种与天地共呼吸的感受。你的气息和水流的气息在一起,看着江浪在沙滩上翻卷,你在水中却是自由的畅快。世界上最美的事,或许在闽江中游泳也算是一件。
      我的儿子,也是在不到两岁的时候到江边刷刷了脚,他是爱水的,或许这就是一种遗传。一条江,三代人,这样的故事还会说上很多年。  
 

 

 

老年柔力球队:我们是太极高手!
 

                                                                                                                               文/白成昆
在合肥蜀山区荷叶地街道金荷社区广场上,每早都有一群穿着鲜红运动衣的老太太们排成整齐的方阵,伴随着优美的乐曲旋律,潇洒地挥舞着柔力球拍,只见她们扭动身姿,将左手的球轻轻一抛,右手的球拍顺势接住,然后再随着身体的左右晃动摆动手中的球拍。“左右转体”、“左右小抛”、“正面绕环”等一系列动作让人眼花缭乱。这群姿态优美的老太太,就是来自于蜀山区的民间柔力球运动队。
从“治病”引发的锻炼兴趣
太极柔力球是近几年才在国内流行起来的,老年人参与运动,都希望能解决一些身体的实际“问题”。老年人体质下降、疾病增加,而且肌力和爆发力减弱,老年人通常腿脚不是很灵活,他们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要求高、所受限制多。太极柔力球的诸多运动特点正满足了老年人的要求,所以一经推出就广受老年人偏爱。
“太极柔力球没有场地和天气条件的限制,在家里也可玩。”练习太极柔力球已三年多的薛广城说。她是四方集团退休职工,年轻时就是文体活跃分子,现在是老年柔力球队的队长。说起这支土生土长的队伍,她十分激动:“我们组起一个队伍不容易啊!大家都付出了很多。”
想当初,薛老偶然听说这种球可以锻炼颈椎,治疗多种老年病,她便多方打听,得知合肥一所老年大学有人教这种运动,报名之后,薛老认真学习起来,由于柔力球技术要求比较高,球不好控制,刚开始练的时候球总是掉,不过只要把握好力度,经常练习,熟练以后还是挺好玩的。果然,才练了不到几个月,以往时时酸疼的颈椎、肩膀就不疼了,全身感觉都充满了活力。看到这种运动这么好,在薛老的鼓励下,社区许多退休老人纷纷跟着她学习起来。
柔力球,跟着网络一起“动起来”
可是,因为合肥没有柔力球的销售点,没有拍子的老人只能相互借拍子轮流锻炼。一起锻炼的吴阿姨是个网络迷,她上网查阅到柔力球的淘宝网店,随后,吴阿姨组织大家一起在网上“团购”了一批柔力球套装,里面不仅有球和球拍,还有一份教学光碟。
太极柔力球的球拍貌似网球球拍,但球拍框内有一个能起缓冲作用、带风孔的橡胶软面,里面画有中国传统八卦图案,而轻轻晃动小球,还能感觉球内有一小撮细沙。拿到这些“先进装备”,老人们高兴极了,一心练起了球,早上六点不到,老人们就在广场集合,先来段太极拳热心,再练习柔力球基础动作和比赛方阵动作,结束这些,已经是早上八点了。
太极柔力球看似简单,但玩起来却需要火候,初练者不免要经常四处拣球。如同刚学网球的人一样,没打几拍就得跑去拣球,但是现在他们已经各个都是柔力球高手了。薛老说,目前,他们这支队伍已经学会了10套规定套路,还自发创新了3套自选套路。
“连续练两个多小时,眼也活了,手脚也利索了,又要回家给孙子准备午餐了!”正在收牌子的孙阿姨笑着说。孙阿姨今年50多岁了,退休后,老人患上了颈椎病和肩周炎,可自从无意中加入这支柔力球运动队后,老人的病竟然奇迹般地慢慢消失了!如今,老人家精神矍铄,挥起球拍来虎虎生风。
短短两年过去了,这支太极柔力球队伍已经由最初的几个人壮大到20人了,年龄最小的53岁,最大的68岁,这支队伍先后参加了安徽省第五届、第六届柔力球比赛,同时应邀参加十多场公益表演,赴多个社区进行推广演出,除辗转省内各地演出外,更是远赴山东及韩国进行公演。
然而,拿着这些鲜红的奖状,“领队”薛广城老人高兴中却透出一丝遗憾:“可惜,这么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在合肥市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希望通过媒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运动。如果有人想学,也欢迎他们加入我们的队伍。

 

 

 

乒乓训练班的“老徒儿”

                                                                                                                             文/钱海
    步入老年时代,人就象一台机器一般,各部零件趋于老化了。疾病也似魔鬼缠着你不放。为防病治疾,起初我采取药补与食补相结合的方法,这招看上去仿佛很灵光,很快我的身体也肥胖了起来。可是随着腰围的增长,疾病非但没有祛除,反而又新增了一些由于肥胖而带来的疾患。
    正当我为疾病而感到非常烦恼之时,这天,我的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友来访。我瞧着老友童颜鹤发,目光有神,精神矍铄,健谈活络,看上去还比我年轻的身影,心里好生羡慕。于是我向老友请教健康秘诀。老友一番有关健康的新概念,即“体商”理论使我茅塞顿开。
    在现代社会中,为什么70岁的老人体力胜过50岁的人,正是一个突破年龄局限的科学指标——体商在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所谓的体商是指一个人活动、运动、体力劳动的能力和质量的量化标准,回想自己一味地依赖药补,缺乏象老友所注重的健康新概念——体商。由于缺乏必要的体育运动,体商一差疾病自然会乘虚而入。
    在老友的推荐下,我打起了乒乓球。始初我不紧不慢的捧高球,进行适应性练习,十多天后竟迷上了乒乓球运动。但无奈底儿太潮手太臭,和别人无法打回合,竟有一次让人家心不在焉的刷我一个21:0,先自没兴趣。好在不久后偶遇位少儿俱乐部教练,他的一番话使本人有所醒悟,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规律,要想达到锻炼效果,就得有持久参与的兴趣。于是我向教练要求加盟少儿俱乐部乒乓球训练班,教练看着我孩童般“天真烂漫”又认真地劲儿,破格收下了我这个“老徒儿”。
    参加了少儿训练班,我一切从头开始。从持拍到位,从拉攻到推挡,从侧身到移步,一点点虚心地学,一拍拍认真地练,一年后,我有了一定的功底了。随着兴趣的大增,有时我“老夫聊发少年狂”,竟向——青少年人叫阵,与他们过上几招,虽然大都以失败而先终,但为青春得到焕发和老当益状的心绪得以释放,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与惬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春满园吗。为将全家健身运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我将老友当初给我宣传的健康新概念——体商,郑重其事地又向家人进行宣传。翌日我携老妻带小孙去了乒乓球馆,让他俩跟着我学,我经常地佯装输给他们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培养其兴趣。七八个月后,我见妻与孙子有了一点底子,就宣布开展一次家庭乒乓球锦标赛。儿子、媳妇小两口挥拍上阵,虽占尽年富力强之优势,但由于双打中没有我们二老配合协调,结果败北,可单打中我与妻输的很惨,最后单打的桂冠竟然被小孙子夺得,当然我们这些做长辈的个个难避让球的嫌疑。
    通过几年来适合我的乒乓球运动,你甭说一些疾患自觉主动地告辞而去。倘若今日有人要对我进行力量,速度、耐力、定心能力、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适应性等项目内容的体商测试的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简直象个年届半百的人!

 

 


 

 法简效宏的古劳咏春拳

                                                                                                                                文/觉慧居士
笔者中学时曾习少林功夫,几年下来,收效不大。大学期间,接受了系统的现代散打、拳击训练,虽然有不错的短期效果,但总觉得与自己心目中真正的中国功夫相比,这些速成的搏击术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特别是看过拳王阿里在告别赛上被自己以前的陪练、正值年轻力壮的霍姆斯打得狼狈不堪的场面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一种科学、高效、可以结缘一生的好功夫。
  1997年底,经人介绍,我师从一广东名师学习咏春拳。据师父说,该拳是梁赞宗师早年所传,现在流传颇广。我学完全套三拳一桩(即小念头、寻桥、标指及木人桩)和藤圈手、黏手等功夫后,实战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为提高功力,我又到北方学习内家桩法,大大提高了爆发劲力,在其后与武友们的友好切技及偶发的自卫打斗中,均能轻松获胜,自觉颇满意。
  梁焕枝先生在杂志发表古劳咏春拳系列文章后,我每篇都细细研读,为其文章所说的种种简洁而富哲理的拳诀,如“高接低攀”、“你要上,我要下”等所吸引,也发现该拳种有很多独有的训练法,如“圈手”、“接手”等,自己以前闻所未闻,由此萌生了学拳的愿望。
  得悉梁师电话后,立即去电请教,数次交谈,深感相逢恨晚,获梁师允许后,我马上收拾行装,飞到广州。
到梁师家时,他正在教几名十七八岁的青年习小念头拆法,只见他们相对扎马而立,闭口不言,神情自若,练起拳来柔软绵长,不像我以前所习咏春那样快速有力。见我面有疑色,梁师解释说,这是本拳的特点之一,注重连绵不绝、生生不息的内气、内劲的练法;练时不用力,一旦临敌应用,内劲应感即出,并让我用力发拳攻击,以亲身验证。这以前,我对自己经长期桩功修炼获得的强大劲力颇有信心,在以往的实战中,鲜有人能挡我一击。奇怪的是,我发出的带着风声的拳头却被他们轻描淡写的手法化解,自己反而有失重感。再加大劲力,失重更明显,只好作罢。我又提出想看看梁师文章中所说的接手训练功效,梁师欣然同意,并让谢勇能师兄不许还手,只能接手。谢勇能站在我面前,气定神闲,面带微笑。他身高一米七三左右,体重只有百余斤,我心想:这样一个文弱书生,能经受我凶狠的组合拳脚进攻吗?梁师在旁洞察入微,再次笑着说:“只管试,没关系”。于是我先用散打的组合拳脚猛攻,谢勇能却半步不退,身形微动,每下消截手法都刚好落在我肢体的根节,预先想好的组合打法根本无法连贯使出,十分别扭;我又改用以前所学咏春拳一出一入及一伏二的技法进攻,他却仅以古劳咏春之叠掌左右变化就将我以前屡用屡验的得意绝招尽数破解,而且每次我都被他控制得摇摇欲倒。最后,我累得筋疲力竭,只好举手“投降”。此时心里真如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酸的是多年苦练却不料今日彻底失败,更多的却是欣喜。我当即提出拜师学艺,梁师见我心诚,慨然应允。
  与其它拳种先修炼技法再经模拟实战整合的训练程序不同,古劳咏春拳可谓一法多效,技术要求、发放劲力、抗击能力、步法身法乃至神奇的健身祛病的效果,皆能在对拆练习过程中同时获得,由于练用不脱节,各种单项素质皆能自然整合。对此,本人体会颇深,刚到梁师处时,腰部旧伤数月未治愈,是由于以前练功过于激烈所致,上楼、登高、对练常心悸气喘、体力不佳。习咏春拳对拆后,按梁师要求闭口不言,绵绵而练,未及两周,腰伤不药而愈;同时可以与多位同伴长时间对练而气息均匀;上楼时一路小跑而气不长出、面不改色;每次练习对拆法,很快就会感到手足心发烫,有暖流从足底升起,流遍周身,身心舒泰,这都是我以前练习气功苦求不得的,如今却不求自得,不炼而自炼,可谓额外收获。
  来广州以前,因未经过圈手防离手乱打及自由接手的强化训练,我的特点是攻强守弱,近身后缠斗尚可,中远距离点打则难以应付,而这一范围又恰恰是拳击、散打等大多数搏击术所采用的,因此在实战中,常被乱拳击中。来梁师处经强化圈手、接手几周后,对方攻来的拳脚即使密如雨点,我也可迎头而上,应付自如。此技上身后,顿觉胆量大增。在习拳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古劳咏春拳在梁赞宗师早期所传基础上,有不少改革创新,更加精炼直接,可说是起点高而入手易,如本门以“来留去送”、“高接低攀”、“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三句朴实而极富哲理性的拳理心诀,加上22个基本散手动作代替了冗长的拳套训练,学者更易接受其精华,又省时省力。香港梁挺博士在其著作中所说:“只要掌握了咏春拳的真正内涵,习拳套少者也可战胜习拳套多者”即是最好的证明。
  古劳咏春拳的十一个对拆法,是对实战中各种变化的高度概括,由于古劳咏春拳讲求近身夺位,控制力点,动摇对手根节,故其招法少而高效。如叠掌一式,是近身夺位的法宝,一旦近身后,可视具体情况灵变,可来留去送而打,可一出一入消打,同时亦可不拈而打、双手齐发,如再加上三板掌、生鱼抻扯等其它拆法连贯而用,可谓生生不已,变化无穷。又如小念头拆法是为应对正面攻防而设,但如对方力大功深,难以力敌,即可化为拿指擒桥或勾手切喉拆法,避实击虚,侧面攻敌,以巧取胜。经过不断的对拆训练,我逐渐能够自发地将各种拆法灵活组合,师父说,这是由于本门各种拆法均符合力学原理,相互联系紧密,故而学者在掌握本门心诀和技法后,只要勤练多想,就可自行悟出灵变之法。
  在与师父、师叔及一些师兄弟们的接触中,我还发现了咏春拳另一特点,即功夫一旦上身后即难消退,传统拳谚如“要练功,不放松”、“一日不练十日松”等似乎有待商榷。如梁师本人,还有众位师叔,他们在拆法上身后,由于工作或生活的原因,十余年来,几乎只在节假日大家相聚时偶尔练一练,但动作灵变自然、快速,令人难以置信。对这一点,师父解释说,本门功夫的灵变能力类似学习游泳及骑自行车,锻炼直觉反射能力及平衡力,一旦学会,即不会忘记,虽经久不习,一旦应敌,本能直觉反应立生。观很多拳种的训练法,则是着重条件反射的强化,故一旦少练,就会因后续强化不足,造成水平大幅下降。古劳咏春拳并不要求学者一定要能发出超常的打击力及发放力,而是更着重技术,以灵变的技法配合连绵不断的贴身劲,致敌持续失重,如果是切磋拳技,可以借对方之力令其跌出丈外;如是生死之斗,则可发挥本门独特的肘膝打法,施以致命连击。由此看来,习古劳咏春拳者纵然是小孩,也可胜大人。


友情链接

关中: 西安 宝鸡 咸阳 渭南 铜川 杨凌

陕南: 汉中 安康 商洛

陕北: 延安 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