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地市分布图


金秋老体2015年第2期


有幸见到陕西省原常务副省长,年过九旬的老寿星张斌。

他精神矍铄地站在小院门口十几米迎送客人,头发花白,却满脸红润,温和的脸上总是闪着慈祥的光芒。跟我们谈起他近百年厚重的人生经历,老人仍旧条理清晰,一桩桩一件件娓娓道来。

张老江苏洪泽县人,中学时代战乱家破人亡,16岁参加新四军,正值“皖南事变”后部队恢复期,战斗岁月艰苦卓绝。18岁时,不幸患上了脑膜炎,由于药品极缺,全靠身体硬抗,侥幸捡回一条命。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能不说是艰苦岁月历练了他强健的身体。

新中国成立后,张老先后在大连军工企业、湖北武汉钢铁公司工作,其中1956年还随中国政府代表到前苏联为武钢购买设备进行谈判。1974年先后任陕西省冶金厅厅长、省计委主任,陕西省副省长,省政府特邀顾问等职。他业余爱好不多,但对体育事业例外,曾任省足球协会主席和省围棋协会主席。

1996年,张老从政府领导岗位上离任。离休后的他,把退休当成人生最宝贵的时间。他说:虽然年事已高,但生命的智慧却是任何年龄无法超越的。谈起他长寿的秘诀,张老师这么总结的:

首先,要心态保持平和。很多人从领导岗位退下来,觉得是个坎,总也过不去。张老却觉得平平常常。他说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一个好的心态对于保持健康非常重要。退休后时间充足,不能总把时间耽误在自己较劲上,张老的退休生活简直丰富多彩。80岁以前,张老经常自己提篮到菜市场去买菜。每个季节的菜价他一清二楚。他说买菜既锻炼身体,又能跟大家打成一片。平时他读书看报、偶尔还赶个时髦玩玩电脑,他坚持多年去上老年大学,参加力所能及的各种活动。对于一些个人、团体或单位前来咨询经济、工商等方面的活动他都给以答疑解难,却从不挂职染金。社会公益事业他也热情服务,真情奉献。

其次,保持和睦的家庭环境。他的老伴李慧芳是湖北人,今年也是81岁高龄了。从战争年代到如今,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已经60多年了。她是这个家的“大管家”,家里从里到外都被她操持得井井有条。他们有个四个儿子,都已经结婚生子,分别从事军人、经济师、建筑师、律师等工作,他们经常回来探望他们,偶尔兴致来了,还会跟张老下杀上几盘棋。张老骄傲地说,几个儿子的围棋都是他教的,如今已经青出于蓝,各个都比他下得好了。保姆也是这个现代家庭的主要成员,别人家的保姆都是一年一换,张老家的保姆周期一般是五六年,他们像亲人一样和睦相处。这些姑娘多来自陕南、甘肃一带贫困地区,来时十七、八岁,五、六年后他们帮忙张罗着给她们在西安找婆家安居乐业。但她们却爱上了温暖的大家庭,都把这里当作了自己“娘家”。多年来,这些出嫁的女孩,逢年过节就会拖儿带女回来“走亲戚”。在这个温馨的家庭里,时时洋溢着幸福的欢声笑语。张老说:在这样的环境里,人怎么能不长寿呢?

还有,就是生活有科学规律,不随心所欲。张老晚年的生活节奏和他走路一样不紧不慢。他不吸烟、少酒无瘾,吃饭有度,尽力做到适量不贪食,营养均衡;一日三餐要注重早餐,少糖轻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后,就要严格执行自己的生活纪律。20135月,89岁的张老和陕西省老体协老年围棋队参加在四川成都举行的第27届全国老同志围棋赛,他思维敏捷,勇于搏杀,在30多个代表队中最终取得第11名的好成绩。回来后天热了,他还是坚持上老年大学。面对盛夏酷暑他的回答是:“只要能走动一天,一天也不耽误。”

 

张老,钟爱唐代诗人刘禹锡“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这一名句,他说人生年龄的最高峰,才是最绚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让张老有了一个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去积极生活,更让他在生活中感悟到了许多舒缓快乐身心的法则。2012年,张老被评为陕西省暨全国第8届健康老人,他很有感慨地说,前些年心里想着香港、澳门回归后去看看就好了,后又想能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心满意足了,这些愿望如今都实现了。问他后边还有啥“心事”,他说这“心事”更大了:“党的十八大讲,到2020年后国家经济总量再翻一番,那时陕西的变化就更大了!”

被很多人称做“关中刀客”的候志荣,拿手绝活太多,据说十八般武艺他每天都要习练一遍。其中,金枪刺喉最显刚烈和绝决,一旁看的人,不禁提心吊胆,而候志荣看起来,却是那样成竹在胸。

“关中刀客”候志荣耍金枪

/王之宏

金枪刺喉源于内功+外功

      今年70岁的候志荣练功一般在公园,最近去北大明宫遗址公园多一些,在那里,他和46岁的徒弟崔金玉一起表演金枪刺喉。待他们摆好阵势,徒弟两手张开,脖颈仰起,师傅候志荣拿起一杆粗壮金枪,挥向徒弟喉头。只见两人憋气、运气、凝气,一杆金枪就稳稳扎在两人之间。随着候志荣身体顶着金枪靠近徒弟,徒弟凝气立定,他们之间的金枪由直渐弯,众人惊叹四起,而他们仿佛把一杆金枪运成了孩子玩耍的软棒,曲直随意,似乎不费气力,而且,金枪看起来对喉头和身体竟无杀伤力。众人再次惊呼,掌声雷动。几分钟后,俩人才将金枪卸下。

      有人立刻跑上前察看,看候志荣的胸脯,看徒弟崔金玉的脖颈,毫发未伤的他们立定搓手呵呵笑,仿佛刚才的事儿跟他们无关。有人抓起地上的金枪想挥起来,可呲牙咧嘴着嘿咻嘿咻,怎么这么沉,单是拎起来都是件难事,真不知刚才他俩是怎么让它变弯伸直还横在两人之间。众人又惊叹,又询问,有青壮年立马佩服地拱拳向候志荣,老师傅,教教我吧。

      黑发黑须的候志荣依旧呵呵笑,他只说,台下一刻钟台下十年功,这金枪刺喉,我们已练了八九年。而内在的硬气功,我从十几岁就开始练。内功加外功,才能练出金枪刺喉,你们若喜欢看,到公园来找我吧。

 

每天的生活主题就是绝活

      候志荣十几岁时,开始在河南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几十年过去,他对武艺的爱好丝毫不减。虽然后来从事很多种工作,他始终不放弃学习武功。候志荣用业余时间四处拜师学艺,参加过很多全国性的比赛,获奖无数。电影《关中刀客》拍摄时,候志荣作为业余演员也参演,饰演其中一名关中刀客,从此他被更多人知道,来看他武功的人也越来越多。

      现在每天,候志荣除了练金枪刺喉这种高难度的绝活,还保证要有四五个小时,要将十八般武艺都习练一遍。公园他每天都会去,早上练气,中午练功,对候志荣来说,退休后,每天的生活主题就是练绝活。

      他从没去医院看过病,他说科学锻炼会对人体的心肝脾肺等有良好的保健。看似他每天耍刀弄枪,似乎让身体总处于风险中,其实这是最好的保健。所有的器官每天都在积极工作,它们不懈怠,人的身体当然不会生病。

      慕名来看候志荣耍绝活的人很多,他不会轻易收徒,也不拒绝别人的邀约。耍绝活对他来说,是生活中的一项乐事,他自甘其中,也希望尽可能给别人带去欢乐。

老年跳绳队,跳出“花样人生”

文:卢涵宇

在很多人印象中,跳绳这项运动,蹦蹦跳跳的,是专属于年轻人的运动,但在厦门嘉禾园公园,有一支非常“特殊”的队伍,这些队员都是年龄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玩的还是花样跳绳,不但有着优美的动作,而且还配以悦耳的音乐,一群如同舞蹈的“潮老”每天开练花样跳绳,都能吸引众多晨练者的目光。队员李阿姨骄傲地说:只要敢玩,六十岁七十岁也照样能有“花”样年华。

被花样跳绳迷住的队长

这支跳绳队的队长和创始人叫富青州,几年前,老富回老家辽宁探亲,早上他溜达到沈阳一个市场,发现那儿的晨练老人都很新潮,运动项目多种多样,还有不少老年人在玩跳绳,配合音乐节拍,看上去非常开心。

等跳绳老人停下休息时,他凑过去询问:老人也可以跳绳吗?会不会这项运动太过剧烈,不适合老年人运动啊?沈阳的“花样跳绳”高手笑眯眯回答:不会啊,其实跳绳是一项很好的全身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能协调躯体运动,强健四肢;在跳跃的过程中,还可以使骨骼得到承重锻炼,起到预防骨质疏松的目的,好处这么多,怎么会是“让老人走开”的运动项目呢?

一席话,说得老富连连点头,他动了心,回厦门时,以80元一条的价格,买了几条质量好的跳绳,准备在厦门“招兵买马”,成立“花样队伍”。

大家一起跳出喜乐年华

一开始,小区的老人听到老富要找他们一起练跳绳,都连连摆手,觉得自己这把老骨头可经不起折腾。老富一点都不气馁,晨练时,他来到老人扎堆的广场,将音乐拧开,配合音乐节拍,自己琢磨变换动作,并且从不蛮干,累了就休息,根据身体情况来制定每天的运动时间。这样跳了半年,一起晨练的老人发现老富不但显得年轻了,身材还变好了——那是当然,老富通过跳绳,体重足足减了16斤!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在老富的感召下,一群晨练的老人都争先恐后加入了“花样跳绳队”。大家一起齐心协力,编出不少“新花样”来,比如什么“一跳三摇连续跳”,什么“一跳单摇加编花连续跳”,一个队员练会了,就会手把手教别的绳友,老人家凑在一起,还会彼此比赛谁的花样跳得最多,动作最美观。

晨练的“花样跳绳队”,犹如一道靓丽风景,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连附近小学的孩子也跑来“向爷爷奶奶们取经”,“花样老人”们乐得无私讲解,免费示范教授,孩子们和老人一起练习“花样跳绳”,一边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一边是稚子孩童,却红红火火,一道跳出了健身的花样年华。

老人“耍花样”,切莫争强好胜

花样跳绳虽对老人大有裨益,但也不能“一味蛮跳”,以前,有位队员张阿姨,她几乎是痴迷上了花样跳绳,但只跳了几次,就感觉身体沉重、胸闷气急、手脚不协调,还差点摔倒。

后来,张阿姨去看医生,才知道是自己太过好强,身体已经感觉很累了,她为了练好某个花样动作,还坚持和自己较劲,并不停下跳跃运动,这才导致了膝关节有所损伤。

得到张阿姨的教训,现在厦门的老年花样跳绳队队员都会选择“循序渐进”,并不盲目模仿他人,一心想着赶超队友,反而会损害健康。而秉承“轻松运动”原则练习花样跳绳的老人,大多收获了健康。其中有位李阿姨,因为年轻时忙于生意,应酬繁多,体重最重时竟达到150多斤,才30多岁就被人喊成“阿姨”,现在练习了一年多,体重减轻30斤,身材好了,人自然显得年轻了,走出去反而变成人们口中的“大姐”。说起花样跳绳的好处来,李阿姨喜得合不拢嘴,她说接下来还要从网上下载更多更新的乐曲,好配合跳绳,晨练时来一场节奏明快的“花样跳”。

前奥运时代的乒乓之王

——郭跃华

 

1983年第37届世乒赛,郭跃华一路连斩陈新华、江嘉良和蔡振华,蝉联单打冠军,并在混双比赛中与倪夏莲配对,连胜三对队友夺冠。在此赛之前,他就已经确定退役,而他的战绩却宛如巅峰王者,仰望他的诸多球员中就有当年才十七岁的瓦尔德内尔。很多年后,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曾有记者问当时已成为世界乒坛一号种子的老瓦,他心中最崇敬的乒乓球运动员是谁?瓦尔德内尔毫不犹豫地答道:“郭跃华”!

 

 

不怕输的少年

福建省厦门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面对台湾海峡的前线。郭跃华,1956年就生于这个海滨城市,从小在海边玩耍,从小练就了一身健壮的体魄和强壮的腿部肌肉。

1964年,8岁的郭跃华正在上小学。有一天郭跃华去参加了乒乓兴趣小组,恰好那天体校的教练到他们学校找好苗子,看到个子小小的郭跃华竟然会拉弧圈球,就把他带到了体校。“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让体校不得不关了门。体校不能打球了,他就在外面打“野球”。到1971年乒乓球运动恢复后,郭跃华的球技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光重返了体校,还入选了同样刚刚恢复的福建省乒乓球集训队。在一次训练中,由于他跳得过高,用力过猛,竟把三寸厚的地板踹断,脚也陷在了里面。等教练、队友把他的腿拔出来时,早已是血肉模糊了。然而不等队医包扎好,郭跃华又一瘸一拐地投入了训练。

小时候,无论在业余体校还是在福建队,郭跃华都喜欢与比他大、水平比他高的队员训练,这种不怕输的精神在很多青少年选手中是比较少见的。事实证明,这一点对他的成功起到了很大作用。还没有正式进国家队时,他就曾得到徐寅生的指点,由正胶改为反胶,在速度快的基础上增加了旋转变化,很快显示出了他的优势。他多次入选国家青年队的大型集训。1973年,他正式入选国家队。

郭跃华刚刚进入国家队的时候,中国的男乒刚刚结束了庄则栋时代。庄则栋是乒乓球史上的一代传奇,先后加过第262728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3蝉联男子单打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个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荣获三连冠的人,是4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还是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双打冠军。不仅当时的国内赛场,庄则栋也是成绩显赫,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男单三连冠,国家队内单打三连冠,还创下了一百多场的连胜记录。在1971年时,还是他冒险接触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开启了乒乓外交的大门。

197391国际乒联授予庄则栋复制的·勃莱德杯,同时他也调任到了国家体委主任。男乒的世界霸主地位随着庄则栋的退位而陷入了令人不安的空窗期。在19734月,在萨拉热窝举办的第32届世乒赛中,男团失利。而男单八强中,“推挡王”郗思庭陷入了七人围攻的境地,依靠着坚强的毅力,还有在同约翰森的决赛中,决胜局连续两个擦边获得了男单冠军,总算维护了男乒的颜面。而到了第33届,男单比赛中中国选手只拿到了第五,而且还是郗思庭夺得的,随后他也退役了。男子乒乓球几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现在,轮到郭跃华上场了。

 

独步天下

弧圈球,是一种强烈的上旋球,特点是既有强大的攻击力又有很强的稳定性。由于它的旋转非常强,因此它虽然是上旋球,却从传统上旋球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一类。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选手发明了高吊弧圈球战术,为的是和中国队对抗,以“重夺世界乒坛霸权”。可以说,高吊弧圈球战术是日本队特别成立的“加强选手训练工作委员会”的集体研究产物,尽管最后并没有撼动中国乒乓球的地位,但也成功帮助日本队在中国队缺席的第2930届世乒赛上,重登了世界第一宝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当时的郭跃华眼中,如何把日本弧圈球技术与中国传统近台快攻技术融合到一起,成为了结果庄则栋衣钵、称霸乒坛的关键。

每一种改变,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乒乓技术的每一项进步,更是不断验证着“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起初,技术打法的改良并没有迅速给郭跃华带来单打成绩上的突破。在1977年伯明翰世乒赛和1979年平壤世乒赛上,郭跃华先后在决赛中负于日本选手河野满与小野诚治,蝉联男单亚军。特别是在1979年,朝鲜平壤第35届世乒赛上,小组赛中国队就15惨败于匈牙利拍下。在单打比赛中,虽然郭跃华一路高奏凯歌进入决赛,但与日本新秀小野诚治的决赛却打得非常惨烈,到第4局的时候,郭跃华的大腿右侧拉伤了。大夫处理了三四次,仍旧无法坚持,唯有弃权。

几次失败,不仅磨砺了技术、更磨砺了郭跃华的意志力。事实上,最后他发明的这种别具一格的直拍弧圈球打法,在当时的国际乒坛独树一帜。19808月,作为三大赛之一的“世界杯”单打比赛在香港第一次亮相。郭跃华一路过关斩将,并最终在决赛中战胜队友李振恃夺冠。这个世界大赛的首个男单桂冠,也就此为他开启了一条传奇的夺冠之路;

19814月,中国乒乓球队在诺维萨德世乒赛上大获全胜。郭跃华也终于打破了“亚军”的魔咒,在决赛中战胜队友蔡振华,第一次捧起了圣·勃莱德杯;198210月,再次来到香港的郭跃华又得到了“福地”的护佑,在第3届世界杯男单比赛中再度登顶;19834月,郭跃华在东京世乒赛上又神奇般地闯入男单决赛,并再次战胜蔡振华。这回,他蝉联的是男单冠军。

翻看这张成绩册,在当时强调集体主义的乒乓球队中,郭跃华无疑是一个成绩上的另类。人们不由自主的想到在他之前制霸天下的庄则栋,两人的成绩在特定的时间段是如此相似。只能用恐怖来形容。新的王者已然加冕,这背后则是无数其他国运动员望洋兴叹的四年。

 

奥运的距离

命运,总会在某个时刻出现,波动时间的指针,让错过成为记忆中最深刻的遗憾。对于郭跃华来说,他距离奥运会,曾经那么近。

1983101,国际奥委会在联邦德国巴登举行的第84次会议上决定,将乒乓球列入1988年在汉城举行的第24届夏季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如果这个决定再早一些,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耀眼夺目的夺冠英雄中,一定会有他的名字。

19811983,世界上只要有人玩乒乓球的地方,都知道当之无愧的当代乒乓球王就是郭跃华。他的状态宛如天神,每年都要上演若干次“见证奇迹的时刻”。但是时间是那么的无情,1988年,他已经33岁了。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这或许依旧可能是黄金年龄,但对于人才辈出的中国乒乓球队来说,“不允名将见白头”是铁律。同样的年龄,庄则栋退役了,郗思庭退役了,他没有更多的理由留下来。

郭跃华可以在世界杯中拔得头筹,三年两度夺魁;可以在世乒赛上蝉联冠军,七年之内四进决赛,但标志着体育运动最高水准的奥运会,却永远和他失去了缘分。198310月,曾获得8次世界冠军荣誉的郭跃华宣布正式退役。他后来再一次和奥运的缘分,则是要到2008年传递北京奥运圣火的时候。

很多当年的球迷,至今还在回忆郭跃华的黄金时代。人们在猜测,如果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郭跃华如果还在国家队,并且保持八成的水平,决赛还会不会有刘南奎和金琦泽的事。但这种猜测,也仅仅只能成为猜测。

1988年,郭跃华正在另一个国家的乒乓球桌上征战。

 

一生的乒乓球

19877月,郭跃华远走德国,开始了另一段球员生涯。经济上是一个主要原因。上世纪80年代,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乒乓球联赛制度,郭跃华在德国打球一个月的收入就能达到国内好几年的收入。

在经过这段海外征战之后,回国后郭跃华参与的第一个商业项目就是在故乡厦门经营海鲜酒楼。当年酒楼开张的时候,正是巴塞罗那奥运会结束之时,刚刚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赢得冠军的邓亚萍来了,老球王庄则栋来了,乒乓界的名人效应让酒楼名声大振、门庭若市、宾客如云。

作为商人的郭跃华,却依旧是一个可以随时征战的展示。1993年,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因为福建队的需要,已经告别国内乒坛10年的郭跃华重披战袍。这时候的他37岁,但依旧披挂上阵。

比赛之后,郭跃华重回商界,1996年,“跃华”牌乒乓球服装和器材正式上市,依靠自己的知名度和良好的产品质量,立刻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拥有专利技术的“跃华牌”飞行鞋推向市场后立刻得到了青少年的追捧,不仅行销全国各地,在台湾也拥有不少爱好者。独创品牌的成功,让郭跃华感受到了别样的喜悦——作为一名商人的喜悦。

郭跃华在10多年的商海中跌宕起伏,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但对于他来说,最放不下的还是乒乓球。一个偶然的机会,福建省体育局200637日正式任命今年50岁的郭跃华为福建省乒乓球队总教练。在他的努力下,福建乒乓球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2013年全运会乒乓球预选赛上,福建乒乓球队在本次比赛中取得了男团、混双、男双、男单共6张入场券,这是全运会自从设立预赛以来,福建队取得的最好成绩。

而对于一代球王郭跃华来说,乒乓球的故事还远没有到说完的时候。

我和我的羽球梦

/叶惠美

有年春晚,宋丹丹扮演的“白云”在竞选奥运火炬手时,认认真真对着话筒说:我是一个早产儿……下面观众笑成一片。我没笑,因为自己也是早产儿,并且吃了不少“身体底子弱”的苦。年轻时便经常闹病,后来到了更年期,又整日头疼,晚上失眠,睡不好,吃不香,去看西医、吃中药都不见效,还是我家老头子建议:也许运动健身可以让病情好转呢?于是,我在五十岁那年,真实拿起了羽毛球拍。

一开始学打羽毛球,陪练的是我家老王,老王的球技其实只能算一般般吧,不过和我这种“菜鸟”放在一起,那简直就是大神级别,值得被膜拜的对象。和他打球,我最初只有“弯腰捡球”的份儿,一场球打下来,捡球的时间比接球的时间长多了,累得我腰酸背疼,别说强身健体了,我是一分钟都不想再拿球拍了。

看到我这么气馁,老王耐心地给我指点迷津:你别看着羽毛球是“蹦蹦跳跳的运动”,就满场跑着接球,咱们上了年纪的人啊,真的不能对跑位有太高的要求,必须把重点放在对羽毛球的控制之上,也就是说要培养好的“球感”。

老王的话,让我好一阵琢磨,后来,因为我们经常去羽毛球馆练习“夫妻双打”,认识了同样热衷打球的一对老夫妻,真看不出华老都八十岁的人了,精神还这么健旺,打起球来,风采丝毫不逊年轻人!华老自豪地告诉我,他打羽毛球已经有二十年多的“球龄”了,这些年,几乎每周都会和老伴来球馆一两次,因为常打羽毛球,还治好了年轻时就一直困扰他的颈椎病。

当华老得知我在为“球感”发愁时,他给了我不少具体的建议,我一边虚心接受,一边慢慢琢磨,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真的找到不少羽球入门的小窍门。

比如,在击羽毛球时,手腕发力是不可取的,打球者应尽量使用小臂旋转发力,打个比喻,这就像是开门扭钥匙,或者夏天扇扇子,在“小臂旋转发力”时默默念叨这样的动作,不断调整发力点,终于被我找到“法门”。在接高球的时候,要先侧身然后击球的同时右脚向前,手臂尽量打直,用旋转的力量最高点击球,这才能稳稳接住高球。

为了提高球技,我将之前急躁的心放慢下来,首先是“多看”,看人家是怎么打球的,除了观摩球馆的球友们,我还向“顶级偶像”偷师。有国家队比赛时,我会拿着球拍站在客厅里模仿他们的动作,有次做得兴起,女儿开门回家,看到我一个“扣杀”动作,吓了她好大一跳。得知我现在在练习打羽毛球,女儿也很高兴,她说羽毛球真的很适合中老年人,因为打羽毛球对人体协调性要求比较高,在练球过程中,对身体的平衡和协调都极有好处,还能锻炼眼球,令人变得“眼明手快”呢。

除了“多看”,当然也要“多练”,我的心得体会是在找人“对招”之前,先拿羽毛球拍平放拍球锻炼,这样学起来比较轻松,当我锻炼到大部分时候球都不会落空时,再来对打,“胜算”的把握就会大很多。

除了对自己球技的训练,我觉得要打好羽毛球,还需好好选择器材,包括羽毛球拍和球体这两种。一般来说,羽毛球可以在室内和室外进行,不受地域和天气的控制,而选择的球拍也无需过于昂贵。一般的球拍都是由橡胶底做成的,具有很好的弹性,所以稍微用力就可以打得很远,而球体则是选择里面是软木,外面用羊皮包裹的为宜。

球体上通常由十六根羽毛组成,不要小看了这些貌似为装饰品的羽毛,因为它们决定着球体的平稳性。一般应该挑选羽毛比较坚硬挺拔,更容易抗击打的鹅翎,因为鸡翎或者是鸭翎相对要柔软很多,也比较容易变形。另外羽毛的长度和间隔以及粗细程度都应该细心观察是否匀称,否则球体很容易走歪路。

工欲其事,先利其器。当我在“选拍选球”方面也技高一筹时,我已经成为球馆里当之无愧的“羽球明星”啦,打羽毛球让我能根据自己的身体要求来变换击球节奏,不但让我身体变得更加康健,而且还让我收获到了运动的快乐,又愉悦了心情,在对羽球的追求之中,找到了莫大的乐趣。

                       难忘的异国太极情结

天津市 隋淑芬

飞机准时平稳地降落在机场的停机坪上。我在新加坡出发时还穿着夏装。六个小时的行程气温就变换了两个季节,我出机仓前已经换上了冬装。回到家中我打开行李箱。在几本书中间夹着几张照片和三张复印纸。照片上有我和新加坡人打太极拳的场景。

第一张纸印着“气功十八法”。翻开第二、三张时,顿时使我眼前一亮,上面印着“八十八式太极拳套路拳谱(杨氏新架)”我如获至宝。这三张复印纸是我临行当天早晨,新加坡沈大姐送给我的,在匆忙中我还没有来得及翻阅。

我仔细地看着纸上的八十八条拳谱。“预备式、起式、揽雀尾、单鞭-----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式……”我脑海中浮现了在新加坡打太极拳的情景。清晨和煦的阳光照耀在新加坡一个居民区的大花园上。空气清新,鸟儿喳喳地叫着,五彩缤纷的鲜花盛开。在大花园旁边的篮球场地有三十来人排着整齐的队伍,随着优美的音乐,打着太极拳。他们神情专注,舞动着胳膊抬着腿脚。动作柔和缓慢,连贯如行云流水。

这些人多数为中老年华人,有几位围着头巾穿着花袍的马来族人,还有一位老先生每天牵着一条白狗来这里打太极拳。这个太极拳班得到居委会的支持,发给他们统一运动服,有时还组织大家聚会照相。

我来到新加坡前,对太极拳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打太极拳了。一天早晨我在新加坡公园散步时,听到悦耳的音乐及汉语口令声,循声而去,发现了打太极拳的队伍,人数之多令我吃惊。因为在我家大城市公园里,早晨虽然有自发的晨练者,还没见到这么多人一起晨练。

我站在远处用好奇的眼光观望着。过了多日我萌生了学太极拳的念头。一日清晨我终于鼓起勇气站到队伍的最后一排,看着前面人的动作模仿起来。听着音响中的词:“左右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高探马、白鹤亮翅-------”,也一知半解。伸了胳臂,腿的动作又不协调。更尴尬的是当转身后,最后一排变成了第一排,我顿时不知所措起来。

第二天早晨我仍站在后排,新加坡人非常热情,让我站到中间来,以便学习。我有点犹豫,去好像被人包围了,做不好怕人笑话。不去又盛情难却,进退两难。在大家的劝说下,我终于站到队伍中间了,很方便看着周围人的动作,热心的人还常提示指导我。

新加坡雨水充沛,下雨是经常的事情。有一天清晨,天空下起了大雨,心想:“天公不作美,今天太极拳停了”。但是我又习惯地乘坐电梯来到了楼下。向篮球场地望去,发现两个打伞的熟人向我招手,并向不远的楼房指了指,让我去那里。这么大雨天还会有人打太极拳?我朝着那座楼房走去。新加坡的居民楼房一层没有屋子,只有几根柱子,很宽敞。只见二十来人排好了队伍,正跟随沈大姐打着太极拳。领队的沈大姐已过古稀之年。她每天都是最早拿着音响来到运动场,偶而有事时,也委托别人带着音响领队,不误大家打太极拳。他们中有的人坚持打太极拳二十多年了。风雨不误,雷打不动对太极拳的热爱之情深深感动着我。

我回到住处,从网上搜索到《扬式太极拳教学动作》,在客厅跟着学进步很大。技艺日臻完善。我还上网,深入了解杨式太极拳的历史。它有170多年的历史,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祖师杨福魁(字露禅)。古代受到王宫大臣的青睐。现代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曾题词“太极拳好”。太极拳作为媒介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异国人民间的友谊。

和他们相处一个多月后我要回国了,大家有些依依不舍。和我拍照留影,并留下电话号码及电子邮箱地址。我回国后我们经常用电邮联系,介绍各自打太极拳的情况。

回国的第二天早晨,我仍然早早起床。习惯性地准备去打太极拳。但是马上意识到我已经离开了新加坡,远离了那个太极拳队伍。到哪里去找打太极拳的队伍呢?心中有些迷茫。忽然想起来,在我家附近有一个花园有晨练的人。我有了希望,快步奔向花园。然而只见到十来人在跳舞,没有见到打太极拳的人影。

第三天早晨,我仍然早早起床,到名叫“小树林广场”处,寻找打太极拳的队伍。见到舞剑的、做操的、散步的,唯独没见到打太极拳的人。失望的心情如同掉队的战士找不到队伍,又怕失去我的掌握的宝贵技能一样。家人看见我焦急的心情,就给我买来《八十八式太极拳》光盘,我在家播放跟着做。

冬天北方天亮的晚,不同于新加坡。功夫不负有心人,第四天早晨我晚些时侯出门寻找,远处终于传来熟悉的太极拳谱音乐声。我激动极了,快步奔向小树林广场,见到六人打着杨式太极拳。虽然人少,但我感觉如同找到了熟悉的集体。我说明了来意,他们表示欢迎。又见不远处有十几人,并且陆续有人加入到那一队伍中,打的是陈氏太极拳,先于杨氏太极拳。这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打太极拳的队伍,我如释重负,又可以每天继续练习了。

 

 

 



友情链接

关中: 西安 宝鸡 咸阳 渭南 铜川 杨凌

陕南: 汉中 安康 商洛

陕北: 延安 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