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地市分布图


金秋老体2016年第8期


陈艺兵,排球的骨灰级粉丝

/张斌

  第一眼看到陈艺兵的人,没人会把他跟排球这两个字联系起来,一米六九的身高,体重五十一公斤,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杨丽萍的身材却长了颗孙晋芳的心。由于对排球的喜爱乃至痴迷,年近五旬的他依然活跃在排球场上,成为承德业余排球圈中的领军人物。

排球的骨灰级粉丝

  陈艺兵生于1969年,父亲是承钢中学的体育教师,母亲是工会干部,自幼在父母的熏陶下,他从小就是学校里的文体骨干,中学时还在歌唱比赛中拿过奖,一度曾想在音乐方面发展,后来因变声而放弃。体育方面则对球类情有独钟,除了足球没踢过,乒乓球、篮球、羽毛球都打得不错。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是中国女排的鼎盛时期,全国上下掀起了排球热,陈艺兵也开始玩起了排球,加入了承钢中学校队。那会儿做梦都想参加专业队,但当时我才一米六五,这离专业队标准差得远呢。陈艺兵回忆起当年依然难以释怀,身高不足我就用技术补吧,当不了主攻手我就当二传手,孙晋芳不也才一米七五嘛,万一我以后再蹿两蹿呢。

  为了能进专业队,陈艺兵没少下苦功。那会儿没人监督我,一放学写完作业就自己在院子里练球。当时听人家说绑沙袋跑楼梯能提高弹跳力,我就每天绑着沙袋跑半个小时的楼梯……我这把年纪还能在排球场上奔跑,多亏了当年的苦练,基本功还是过硬的,我现在弹跳还能达到2.85

  但是造化弄人,陈艺兵不但没长过自己的偶像孙晋芳,连一米七都没过去,专业队是无缘啦,可是对排球的喜爱并没有因此减退。

  1987年,陈艺兵考上了河北电大的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分配到承钢电炉炼钢厂当了一名工会干事,没想到到了单位,我的排球特长到得到了发挥,1994年承钢举行第一届全运会,其中就有排球比赛,可当时我们厂会打排球的只有我和另外一个球友,没办法我们找了四个打篮球的,开始给他们集训。只集训了四个月,我们在比赛的时候就拿了个亚军。1997年第二届全运会我们就是冠军啦。

  “说起来,我也算中国女排骨灰级粉丝啦,1994年郎平带队跟古巴队在北京比赛,我连着俩星期坐火车去看球,虽然当时中国队输了,那也看着过瘾!

 

排球有约没约成排球疯子出了名

  “我这个人,有点儿跟别人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比较执着,按部就班的事我就觉得没意思,别人越不看的事情我就越想做成功……”

  而立之年,陈艺兵结婚了,让那些曾经嫌弃他二等残废的姑娘们大跌眼镜的是,他居然娶了当地邮局的邮电之花,妻子的身高是一米七三,比他还高了4厘米。谈起当年追求妻子的趣事,陈艺兵还颇为得意。

  结婚、生子,加上当时企业环境的改变,单位不再举办大型运动会,陈艺兵短暂的排球生涯告一段落。不能上场打,就只能坐在电视机前看,不管中国队是输是赢,他每场不落,这一看就是十年。

  2009年,陈艺兵已到不惑之年,一次在北京坐地铁的时候,看到旁边有俩大小伙子背着排球,他就搭讪问人家到哪打球去,聊着聊着他就跟到了体育馆。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一上场他就把这群小伙伴给镇住了,一看您这基础非常好啊,现在怎么不打啦?一句话勾起了陈艺兵的排球瘾。

  回到承德他就找到当年的球友费鹏:咱接着玩球啊?”“你能找到人找到场地我就陪你玩。

  上哪找人去啊?问了几个当年的球友,大家一致的说法都是:这岁数啦,玩不动啦,你要是组织起来我们凑凑热闹倒是行。

  找不到人,那就上网找,陈艺兵的QQ名字叫排球有约,到处跟人约球,约来约去也没约到几个人,但是他通过网上的排球群了解到不少地方的业余排球运动都搞得风生水起,每年还有不少业余排球邀请赛。

  找不来人玩手又痒痒,他干脆看哪有比赛就跟那边球队拉关系套近乎,希望能到人家队里去打比赛。这些比赛都是民间组织的,参赛都要交参赛费,交钱也没事,只要他们让我参加就行,2010年那一年我到过保定、邯郸、唐山,本地的隆化县、平泉县等不少地方参加过比赛。反正他们让我上场我就打,不让上场我就坐那看,什么冷板凳不冷板凳根本不在乎。第一次参赛是到唐山的煤一球馆,参赛费是300,我周五下午坐班车晚上九点到唐山,自己找地方住下,第二天一早直接到体育馆报到,那次让我上场打了七八分钟吧,估计也是人家不好意思一直让我坐冷板凳才让我上去打会儿。我这排球疯子就那会儿他们叫出来的。

 

生活要平淡 人生要精彩

  把排球坚持打下去,不仅仅需要精神,还需要人和场地,去哪找场地啊?陈艺兵就到处打听、托人,最后通过朋友在承德大学城的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找到了场地,每周六上午借用半天,虽然是露天场地,对我们来说也是太难得啦。我每周六早上5点起床,做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到那儿,练到中午就得给人腾地方,就这样从春到冬练了一年。

  有了场地得有人来玩呀,甭管认识不认识,只要听说人家会打球,陈艺兵就登门拜访,每次人家来,训练完了,陈艺兵就自掏腰包请人家吃饭……渐渐地来玩的人多起来,到2010年年底已经有十多个球友每周跟着他一块练。

  有人了,陈艺兵就不想老跟外边蹭比赛了,刚好201111唐山有一个锐特电器杯邀请赛,可是大部分球友就都打了退堂鼓,玩玩还行,去比赛就免了吧。

  陈艺兵连比赛用的球衣都买好了,可是直到第二天就要出发去比赛了,6个人还没凑够,当时承德有三个人定了,平泉有两位球友说能去,都晚上8点了还差一个人,最后是北京一位素未谋面网友,也是排球爱好者,答应直接到唐山跟我们汇合,我们这才凑够人参加比赛。比赛结果可想而知,都没一块训练过,什么配合呀,战术呀,一概没有,连小组赛都没出线。可不管怎么样,我们是穿着写着承德俩字的球衣参加比赛了。

  但是这次比赛也让陈艺兵受了刺激,也让他更有动力了。既然玩就得玩出个样子来。可想出成绩没别的办法就是好好坚持训练,为此他五六年都没陪妻子孩子去过避暑山庄了,妻子常常逗他跟排球过去吧!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陈艺兵和他的大叔队获得了曹妃甸邀请赛的第三名,2013年在隆化邀请赛上获得了冠军,还在环渤海杯邀请赛上获得了最佳团队精神奖,2014年在海之星杯邀请赛获得第三名。

 坚持就是胜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到陈艺兵的排球阵营来,从最初的60后,到现在的708090,各个年龄段、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连在承德医学院的巴基斯坦留学生都慕名加入进来。

 

健身小动作,换来大健康

                                /李锐文

 生活中有一些貌似不起眼的简单小动作,其实却对健康大有益处。只需要您点滴积累,持之以恒,就能收获这些小动作为健康带来的好处。 
1.捏腋窝:经常捏捏腋窝可以舒筋活络、调和气血,对缓解心痛、心悸,宁心安神,改善睡眠有一定的作用。此外,腋窝位于上臂与胸部相连的凹陷处,是颈部和上肢之间血管和神经的通路,常捏可以使血液的回流更加通畅,提高气体的交换能力,使人获得更多的氧气和养分。 
  具体做法:将两只手臂交叉于胸前,左手按右腋窝,右手按左腋窝,利用腕力带动中、食、无名指,轻轻地,有节奏地捏拿腋下肌肉35分钟,早晚各做一次即可。 
2.远眺:远眺是最好的眼睛休息方式,它有助于眼肌的放松,可缓解视疲劳。 
  具体做法:在看电视时,可以每隔5分钟将视线从电视上移开,闭目,眼球从右到左,再从左到右各转5次,然后睁眼,极目远眺。 
3.张嘴:没事的时候,将嘴巴最大限度地一开一合,可以有效地锻炼面部肌肉,从而加速血液循环,使头脑清醒并振奋精神。 
  具体做法:坐在床上或者椅子上,嘴巴尽力地张开,再合上,保持一开一合的有规律性动作,每次做50次左右,早晚各做一次即可。 
4.转颈:经常做做转颈动作,既可有效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也可起到提神的效果。 
  具体做法:身体取坐姿,先是做抬头后仰的动作,然后再把下颌低至胸前的位置,使得颈部肌肉拉紧和放松,随后向左右两侧各倾斜10-15次,最后将腰部和背部紧贴在椅背上,两只手在颈后抱拢片刻。 
5.握拳:人的双手有许多穴位与功能反射区,经常做反复握拳的动作可以按摩这些穴位或区域,能达到增强内脏功能、使体力倍增的作用。 
  具体做法:双手紧紧握成拳头,全身也跟着稍稍用力,保持十秒钟后放开,重复作5080次,早晚各做一次即可。 
6.摩鼻:鼻子与外界直接相通,坚持不懈地按摩鼻子可有效地改善鼻粘膜的血液循环,增强鼻子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可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患。 
  具体做法:将左、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放在鼻两侧搓擦,用力均匀,上下搓擦100次。 
7.咽津:唾液是人体津液的重要部分。唾液的充足反映了人体精气的充盈与否,保持唾液的充足和流动对养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做法:每日清晨洗漱后,用舌尖微顶上腭,有津液涌出,待充满口腔后用舌搅拌数次缓缓咽下;或在闲暇之时,用舌头绕触口齿,待口内唾液聚满,鼓漱几遍后徐徐咽下。 
8.踮脚:经常踮踮脚,不仅可避免下肢酸胀和麻木,也可借以活动四肢和头脑,消除长时间用脑高度集中、突然站立而发生眼前发黑、头脑发晕的毛病,有利于自身健康保护。 
  具体做法:没事的时候,不断地抬起两脚脚跟即可。 
9.耸肩:通过颈、背的活动,刺激肌体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放松颈背的效果,以免落下腰酸痛的毛病、肩关节疼痛和发麻。 
  具体做法:尽力让双肩贴近双耳,夹紧两臂,然后放松,这个动作可以重复10次左右。 
10.挺腹:挺腹可增强腹肌弹性和力量,预防腹部肌肉松弛、脂肪积聚,且能健胃肠利消化。 
  具体做法:平卧,伸直双腿,作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腹部有力地向上挺起,呼气时松下,反复做十次即可。

 

                 时时可练功 处处能练功

                    /徐兴民

常听有人说:我也特别想练习武术,就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也有人说:我想练功,但是没有场所。而有的人即使来到了练习的场地,也只是聊聊天,还没动几下就感到累了。总体来看,大部分人思想上是有要锻炼、要健身、要练功的意识的,可是总是把没有时间没有场地作为懈怠的理由。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现代都市生活中,身体作为革命的本钱,越来越应该受到重视和保护。我认为工作再忙也能挤出时间,场所受限也能找到练习的平台。在生活、工作中,我们都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训练,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在生活和工作中随时可以练习的小方法。 
  一、起床前后。 
  起床前,当人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后,可练气功。如身体仰卧向上,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手自然放于胸前,眼微闭,全身放松,自然呼吸,时间可长可短,一般5-15分钟。也可做一些瑜珈动作,还可自我按摩等等。起床后,先喝一杯白开水,而后身体站直,弯腰,两手掌分别按在膝盖上向左、向右旋转4-8次,再伸伸臂、压压腿、做些简单的活动。

二、公交车上。 
  如有坐位,可保持端正的坐姿坐下,进行提肛、提小便收缩训练,次数不超过20下。若无坐位、或不想坐,那就选择站立,站立时要握紧车上的把手、栏杆,自然呼吸,眼睛往窗外看,可盯着外边的树、电线杆等参照物,练眼功。也可侧身面对车窗,两脚开立,比肩膀稍宽,不抓扶手站在过道里,锻炼自己的平衡能力。反应要快,必要时手可抓住扶手,保持身体平衡,以防摔倒。在以下几种情况时需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一是车子向身前方向转弯时,两脚蹦紧,用力把脚尖往里扣,注意只是做势,并不是真的要把脚尖往里扣,通常是通过膝盖发力,用力外拧。二是车子向身后方向转弯时,由于车子是往身后斜,这时要用力把脚跟往里扣,同样也只是做势,并不是要往里扣,也是通过膝盖发力,用力往里拧。三是车子向前加速,这时可稍微把身体重心向后一点,采用后腿蹬的姿势。四是车子减速时,这时可稍微把身体重心向前一点,采用前腿蹬的姿势。 
  三、操持家务。 
  如做饭时,可采取蹲、站姿式,练蹲功和站功。站时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平行站立,腿微弯曲。两臂可做洗菜、揉面、炒菜等动作。擦地时,用弓步、马步,擦桌子及家具用虚步、马步、丁步。两臂随着步伐变化运动,由此可锻炼身体的根劲。手洗衣服时,两手互当搓板用力对衣服进行揉搓,尔后两手一正一反使劲拧,以练手臂的拧力。 
  四、开会学习。 
  有时会议时间过长,不能只坐着昕,除做些笔记外,可按坐功要领练习气功。双手手心在椅子两侧用力向下按,同时向上支撑身体,以练两臂的支撑力;两手用力进行伸握,以练手的握伸力;均目视前方。旋转眼球练眼功,舌顶上颚,产生津液后,分三口咽下,以练胃功。 
 五、走路步行。 
  一天中,不论是工作还是其他,步行时间是很长的,所以走起路来,除按齐步的要领行进外,还要做到三步一吸,三步一呼,以调节气息。必要时两手边走边进行扳指练习。做到精力集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注意安全。 
 总之,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练习武术不是没有场地,没有时间。而是主观能动性起主导作用,是想不想练的问题,是想练有没有毅力坚持的问题。因此,需做到:一要,也就是喜欢练,有练的观念和意识。二要,即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做到常练、常动。三要,可以按照自己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工作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修炼方法:如走路、逛商场、散步、跑步、练武术、气功等。四要,姿式要端正,全身要放松。五要,就是克服脸皮薄的状态。如有的人看别人练,自己也想动,就是感到不好意思,做不好怕别人笑话自己,始终迈不出第一步。这时不要想那么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看吧!实践证明,时时处处都可以练功。练功练得好能够流通气血、调和阴阳;能够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能够陶冶性情,纠正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有利于家庭的和睦、工作的协调、社会的安定,甚至能够开发智慧,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能够使人们感到生活更快乐、更幸福! 

 

 

台球奶奶,一个人活出两个人的精彩

                                    /飞羽

一个老人,不过是希望自己的晚年有一个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颐养身心,替卧床的老伴多走一些路、多看一些风景,却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吉林长春市有一位不服老的台球奶奶,她75岁开始学台球,以顽强的学霸精神成为青年的榜样,并多次在省市级台球比赛中获奖。她在台球桌前的飒爽英姿鼓励了很多同龄人,但鲜有人知道,这一让她全身心投入的爱好背后,是她对老伴深沉的爱。 
  替老伴好好享受自由时光 
2008年,冯化庚的老伴突发脑血栓,抢救过来后,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按照夫妻俩之前的约定,不管他俩哪个先倒下,生活不能自理了,对方必须将其送去养老院。可是,老伴轰然倒下时,冯化庚却反悔了。几经谈判,老伴妥协了,在那家养老院订了个夫妻间,每周冯化庚去养老院和老伴同住两天。冯化庚希望每个星期陪老伴三天,可是,老伴最终用一句话将她说服了:着急什么?你先在外面替我再自由几年。我走不出去了,你总得把外面是啥样讲给我听吧。冯化庚知道,自己得一个人活出两个人的精彩。 
  这一年,冯化庚71岁。回到一下子变得空荡有回声的家,她知道自己要重新规划生活了。她先是去社区活动室,与人打乒乓球。要知道,她曾经在全国全民健身乒乓球俱乐部赛(业余组)总决赛中获得过女子老年组单打冠军的好成绩。 
  可是,重新回到乒乓球桌前,冯化庚才知道啥叫岁月不饶人,只打了半小时,她就虚汗淋漓。 
  冯化庚难过地给老伴打了个电话,汇报了自己的沮丧之情:我还是去陪你吧,真的老了。老伴在电话里笑了:乒乓球对你来说是激烈了些,但你是有运动员底子的人,换项强度小点的运动吧,我看台球就挺好。 
  老伴的话令冯化庚眼前一亮,这项运动对智力的要求高于体力。冯化庚让孩子帮自己下载了许多台球比赛视频,弄清了基本规则和基础动作,冯化庚便走出家门。她拜的第一个老师只有29岁,人人都叫他小蒋。蒋老师以为冯化庚不过是找一个爱好,不求打得多好,只求强身健体。可是,蒋老师很快发现自己错了:每次上课,冯化庚一定第一个来;上课时,她神情严肃;休息时,别人都在聊天,她还在训练。最令蒋老师感动的是,两节课的间隙,冯化庚会去社区的台球室练习老师教过的动作,并拿录像机录下自己的动作让老师看,以便纠正。见她如此卖力,蒋老师对冯化庚说:慢慢来。可是,冯化庚笑着对老师说:我已经75岁了,再慢就来不及了,所以,得小跑着学。 
  毕业留言册上,蒋老师给冯化庚写道:小冯同学,你是我所有学生当中最为年长的一个,但你是第一个让我明白,一个人只要保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她就会是永远的小冯同学 
  赢得胜利是彼此的约定 
小冯同学毕业后,与同班同学依然保持着热络的联系,不管哪里有比赛,同学们都喜欢拉着她无比自豪地跟人介绍:这是我同学小冯。大家都哑然失笑,因为这位小冯同学实在是穿得太正式,俨然是参加国际大赛的范儿——眉是修过的,唇是涂过的,脸还略施粉黛。 
  可是,比赛一开始,小冯同学招招式式绝无老态。她从社区、俱乐部举办的台球比赛中脱颖而出。每次,她都会托人把自己比赛的过程录下来,过后拿给老伴看。尽管老伴事先知道了比赛结果,但还是会在观看时为她焦急,为她加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是自己参加比赛。他身体不便,可是精神却在竞技,用冯化庚的话说:每次不管是大赛还是小赛,我都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是带着老伴对生命的那分热爱和渴望在比赛。 
2012729,在长春市红牛杯业余台球联赛上,冯化庚夺得老年组冠军。颁奖时,老伴居然出现在现场,并亲手将冠军奖牌发到她手上。原来,老伴和儿子商量好,排除万难来现场为她加油。组委会听说这件事后,临时决定由老伴为冯化庚颁奖。那一刻,冯化庚泪如雨下,将奖牌接过来,又郑重地挂在老伴的脖子上。她说:这个奖牌,是属于我老伴的。台上台下,大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此后,每年的长春市业余台球联赛冯化庚都会参加,而老伴也会去现场观看。尽管老伴出行一次有诸多困难,但老两口坚持以这样的方式彼此鼓励——一个尽力去赢,展示自己最佳状态,一个全力为老伴加油,因为在她的身上,寄托着他对生命的热爱。这是他们之间最浪漫最温情的约定。 
  台球让衰老变慢 
  长春市老年台球协会迅速注意到了冯化庚,并任命她为协会的秘书长。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了解台球的魅力,冯化庚开始义务收徒,先教社区里老伙伴们打球。 
  除了技法,冯化庚更传授理念,要求徒弟们一定要正规着装,她的理由是:人老了,容易随弯儿就弯儿,愿意穿宽大随体的衣服,以舒服为主,这本也无可厚非。可是,打台球时,首先从服装上提醒自己已进入一个非常状态,对自己有一些特殊要求。那段教学时光,让冯化庚对年老有了旁观者的心得。 
  长期休养让老伴的记忆力明显下降,他曾经好几次一时难以认出冯化庚。冯化庚觉得必须想办法延缓老伴衰老。2013年,她报考了台球国家二级裁判。备考期间,她就住在养老院里,每天让老伴拿着书不停地提醒自己,一边锻炼他的语言功能,一边训练他的记忆力。有好多次,她明明知道答案,却故意在老伴提问时装作答不上来。直到半年后,老伴对书里的那些比赛规则、比赛组织、实际问题分析等都背得下来时,冯化庚才由衷地表扬老伴:你的记忆力真是比我好多了。就算是我把这证考下来,那也全是你的功劳。 
  国家二级裁判需要判10场以上省市级比赛的裁判经验,在整整一年内,冯化庚都在出差。出差途中,她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善意:冯化庚节俭,外出时舍不得打车,每次上公交车,总有人给她让座;有好几次,在她不识路的情况下,有人将她一直送到目的地;在裁判现场,面对这位年逾古稀的裁判员,大家纷纷要求合影;比赛结束时,运动员常常会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表示一定要向她学习。 
  因为台球,冯化庚生活的半径越来越大,结识的人越来越多,她在长春的台球圈子里渐渐成为励志榜样。她也自制了很多义务教台球的卡片随身携带,将卡片发给公交车上给她让座的人,发给养老院里的工作人员,发给素不相识的老人,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

 

 

我有一个永久职业——驯马师

/王之宏  讲述/翰林

  我有一个永久职业——驯马师。我有一个永久爱好——骑马。

  认识我的人都叫我不老林,不只因为我名字里有个字,主要还是,在别人眼里,我总是干着与年龄不相符的不老事

  年轻时,我在新疆和田当通讯兵,在那辽阔无际的荒凉地带,我的青春都在马背上度过。那时我每天去各个营地干活,交通工具就是一匹马。从我小时候起,我就特别向往一望无际的草原,想像自己能身骑一匹黑马,在草原上飞驰而过,像一道闪电。所以,参军入伍时,我选择了新疆。所幸,新疆也选择了我。在那里,我度过我的青春。整整二十一年呐,离开时,我是我们连队里最老的兵。

  若不是后来家里强力要求我回西安,我想我会一直留在新疆,永远当一名骑兵。骑马的感觉有多好我说不出具体,我只知道,无论我快乐兴奋或是焦燥烦闷时,骑上马背,我便不是我,我变成另一个轻盈无思绪的我。

  退伍后,我被安排在省电子厅下属的一个电子厂工作,那时我已快四十。在厂里干了不到半年,我百般不舒服,最终选择了内退。刚好一个外地来西安的马戏团找我做驯马师,他们从草原上带回四五匹马,需要一个专业驯马师来调教它们。在那个马戏团里我干了七年,主要任务就是驯马,让马儿根据马戏团的游戏任务做出相应的动作。马戏团的马养在山里,平时我也呆在山里和它们一起。我骑着马在山里游荡,那些不必去马戏团执行任务的马,在山里特别驯服,根本不需要调教,它们天生知道服从马背上的人,我们相处得很和谐。

  朋友都说我上辈子是一匹马,否则怎么愿意整日和马混在一起。我没有孩子,以前曾有过一个女娃娃,可是不到五岁时出意外夭折了。老伴不愿和我一起呆在山里,她常年在沈阳的妹妹家。在我看来,人生是件很苦涩的事,和人在一起,我觉得更苦。我愿意和不会说话的马儿在一起,只要每天骑上马背跑几圈,我就觉得心里能透进气,不会特别闷。

  后来,我在山里还给几个拓展训练基地驯过马。渐渐地,附近山里的人都知道有个叫不老林的老家伙能降服马。六十五岁以后,我索性成了专业的驯马师,考了国际上认证的驯马师资格证,专心在山里安营扎寨,做起了闲云野鹤的驯马师

  今年我七十三岁,在秦岭山里开了两个我的驯马基地。我喜欢生活在山里,有需求的人会打听着到山里来找我。没事时,我和我的马一起慢慢过。老年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现在我身体很好,腰腿不疼,飞身上马不成问题,平日吃的喝的也极简单。我不爱吃肉,每个月开车回西安采购一次物资,对一个单身生活的老汉来说,生活其实没有特别需要的,衣服、鞋、被褥……这些东西马戏团会送来,我觉得自己活得相当富有呢。

  去年冬天我请人改造了我的房子,加了土暖。以前冬天我连暖气也不要的。我有一些朋友,隔三差五他们就会到我这里来,大家坐下来聊东聊西,有人会留下来住个三五天,我这儿基本人不断的,都是多年的老哥们了。

  有人问我,那你再老些怎么办呢?说真的,我还真没想过去什么养老院,也不准备回去住在城市里的家。我想就这么和马儿呆在一起,老吧老吧,直到老得骑不动马了,我就坐下来等着死,哪个人能不死呢。

  这两年我新玩了个手艺,做木雕马。山里木头多,随手捡一个就是好木。我买来各种刻刀,照着马儿的样子来雕马。开始时不像样子,可是摆出来一看,它分明就是一匹马嘛。我想把我生命里的那些马都雕出来,如果有人感兴趣了,让他拿走。我希望,我的马能让更多人看到,让他们知道,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他爱着那样一匹马。

  山里的冬天很冷,这两年更冷了。也许是我年纪大了的原因吧。跟着我的两匹老马前不久相继死了。我现在一周会骑三四次马,觉得日子越来越静,心里越来越离不开马。

  马其实不是我的爱好,它是我的命。我倒觉得我是马的爱好,我的马儿看见我,眼睛会笑身子会摆。如果有一天我和我的马儿分开了,那是因为,我这一生命已尽。

 

中国篮坛的救火专家宫鲁鸣

                             /付政浩

  回顾宫鲁鸣过去20年的岁月,你会发现,许多神奇的舆论反转事件已在他身上多次上演。在他身陷质疑之后,总是能漂亮地打一个翻身仗。尤其是当把这些反转故事置于过去20年间宫鲁鸣执教生涯的三起三落当中时,世人恐怕会更清晰地意识到,宫鲁鸣能够屡屡战胜质疑的背后蕴含着一条他从球员时代起一直秉承至今的成功哲学。

  1995年秋,宫鲁鸣第一次执掌中国男篮帅印,在此后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他接连因为孙军罢训事件奥运弃用阿的江而被置于风口浪尖之上,但最终他用创造历史的奥运前八为己正名。

  1999年底,连续4年在亚洲战绩持续走低的中国女篮最终无缘奥运会,宫鲁鸣临危受命回国救火。他上任伊始就对女篮进行全面换血,大批名将被摒弃在国家队之外,随即引发媒体和球员的强烈反对。但短短一年后,他就率队重夺失去4年之久的亚洲冠军并引领女篮一路高歌猛进,直到2005年初因为与篮管中心的分歧而被免职。

  2014年初,中国男篮已经沦为无人肯接手的烂摊子,此时宫鲁鸣义不容辞挺身而出,他的救火姿态一度获得盛赞。但此后他大刀阔斧引入大批年轻球员、延长集训时间、加大球员训练力度,这些看似开倒车的行为招致漫天质疑,尤其是在仁川亚运会惨遭日本逆袭、仅获历史最差的第五名后,宫鲁鸣更是史无前例地遭遇各种人身攻击。好在,2015年亚锦赛上,宫鲁鸣在外界一致不看好的情况下不仅率队强势夺冠,而且成功为中国男篮重塑打法和精气神。纵观宫鲁鸣的这三起三落,你会发现,他能够屡屡救火成功、荡平质疑的根源就在于他一直奉行完美主义的人生哲学,而这条哲学从他球员时代起就已经牢牢镌刻在他的灵魂之上。

 

第一次起落:铁腕降伏两大腕

  在宫鲁鸣三次执教国家队的履历中,很多人只愿意把后两次视为救火,毕竟1995年底宫鲁鸣的第一次执教更像是在守成,是在轻而易举摘蒋兴权的果子。但事实上,如果认真回顾宫鲁鸣第一次挂帅后所做的那些工作,你会发现,宫鲁鸣名为守成,实为开创。

  众所周知,1990年北京亚运会后,蒋兴权出任男篮主帅,而刚退役的宫鲁鸣则被任命为助理教练,两人魄力十足地推动了男篮的大换血并经常将球员拉到广西柳州进行冬训,最终这批球员在1994年世锦赛上创历史进入前八,随后便被媒体命名为黄金一代。

  由于老蒋功勋卓著,19959月,辽宁省体委发布任命状将其提升为辽宁省体委副主任,如此一来,按职称级别,蒋兴权再带男篮就属于大材小用了,只能火急火燎地挑选老蒋的接班人。当时距离1996年奥运会仅剩不到一年的时间,面对如此一场大考,中国篮协一时间不知道到底选谁好,最终在老蒋的大力保荐下,上级领导决定冒险给当时年仅38岁的宫鲁鸣一次机会。

  自古少帅带名将,资历能否服众往往是一大难题。在当时的那支球队中,那些被誉为“94黄金一代的球星们不仅在国际赛场上战功卓著,而且在各自的省队中都是说一不二的大腕,对宫鲁鸣的敬畏之心自然远不及对蒋兴权那般尊崇。

  宫鲁鸣执教生涯的第一次风波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孙军罢训事件199511月,宫鲁鸣率领刚刚组建的新一届中国男篮前往广东打热身赛。在赛前热身训练时,宫鲁鸣要求每一名球员跑篮时都必须扣篮,而当时已经成为球队核心球员之一的孙军却忘了这一要求,于是为了惩罚他,整场比赛宫鲁鸣都没有让他上场加练训练中,孙军又不穿正规服装训练。让宫鲁鸣终于忍不住了,他要求孙军脱了衣服再练,可心高气傲的孙军却再次负气离场。

  一时间,孙军罢训风波闹得沸沸扬扬,宫鲁鸣的执教艺术和孙军的职业态度都因此备受质疑。而后,原本就对此事很后悔的孙军写了一份很深刻的检讨,宫鲁鸣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孙军近期训练态度很好,是中国男篮不可或缺的一名球员,孙军罢训风波才告一段落。

  如果说孙军罢训风波尚且能够最终皆大欢喜的话,那么弃用阿的江则无疑让宫鲁鸣背负上了更大的舆论压力。在宫鲁鸣接手男篮时,阿的江是当时男篮当仁不让的主力控卫和球队队长。阿的江当时功成名就,平日训练的刻苦程度和对教练要求的服从力度自然会打些折扣,宫鲁鸣几番规劝都不见明显效果,这自然让奉行完美主义的他有些不开心。就在宫鲁鸣本已对阿的江有些不满时,男篮在柳州集训期间,阿的江又违反纪律擅自带妻子进驻地,这最终让宫鲁鸣痛下决心要将其从国家队开除。

  尽管有关方面一再说情,但宫鲁鸣态度明确:在我的球队中绝对不允许有特权人物存在。作为队长不能带头遵守纪律,反而擅自违背,严重影响了其他队员的训练积极性,必须重罚。就这样,阿的江,这个当时最知名的控卫、中国男篮队长,被宫鲁鸣断然开除。消息传出后,各方媒体都认为宫鲁鸣做出了一个不冷静的决定,因为当时能够胜任男篮控卫的球员本来就寥寥无几,他又将其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开掉,所以几乎没有人看好宫鲁鸣能够在接下来的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宫鲁鸣则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只带了李晓勇一个控卫前往美国,并且破格启用了当时才19岁的王治郅,这进一步引发了漫天的质疑和嘲讽。

  然而在外界的质疑声中,中国男篮迸发了强大的战斗力,出人意料地在死亡之组突围杀出、挺进八强,因此也有人称赞这届男篮为96黄金一代,而宫鲁鸣本人也就此成为一代名帅。赛前的那些诟病质疑顿时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则是铺天盖地的颂扬。

  在回顾了宫鲁鸣首次执教的经历后,你会发现,宫鲁鸣在1996年创造历史绝非是靠摘蒋兴权果子那般简单。在慑服人心方面,他用一软一硬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处理了孙军和阿的江的违纪事件;在临场用人方面,他拒绝按资排辈,敢于重用王治郅这种新人;在战术方面,他没有一味地沿袭蒋兴权的小快灵策略,而是有针对性地把小快灵和阵地战这两种风格迥异的打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所以,1996年的宫鲁鸣能够大获成功自有其成功之道。

 

第二次起落:打造女篮黄金一代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坐拥郑海霞等巨星的中国女篮成绩斐然,曾连夺奥运会和世锦赛亚军头衔。但随着郑海霞等人的老去,中国女篮这支世界级强队开始在亚洲范围内连栽跟头,最可悲的是,1999年亚锦赛上,中国女篮居然接连败给日本、韩国、中华台北,直接无缘2000年奥运会。而在女篮接连遭遇沉痛打击后,女篮一时间成为了无人肯接手的烂摊子。在这种情况下,宫鲁鸣临危受命。

  那是后郑海霞时代的女篮:队内看似有不少知名老将,但临场战斗力严重名不副实。宫鲁鸣跑遍了WCBA的每个赛区,然后大刀阔斧地推动了女篮的换血。除了前一届女篮的苗立杰外,他引入的几乎全部都是新人:八一队的陈楠和隋菲菲,沈阳部队的胡晓桃,辽宁队的王玲,福建队的陈鹭芸,上海队的叶莉,广东队的潘巍和宋晓云……

  宫鲁鸣这种推倒重建、大破大立的做法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很多媒体和老球员的不满。很多人也很清楚中国女篮已经到了必须换血的地步,但他们反对激进的大破大立,只希望靠修修补补尽早重回亚洲巅峰。所以这段时间,他承受了极大的舆论压力。

  面对这些质疑,宫鲁鸣只是一笑了之。鉴于WCBA训练水平太差,宫鲁鸣便将这批好苗子集中拉到柳州进行集训,一方面认真雕琢他们的体能基本功和战术素养,另一方面,宫鲁鸣还加强了这批女篮在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经过宫鲁鸣的悉心调教,大换血后的女篮很快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最终女篮强势夺冠,随后又称霸2002年亚运会,同年还在世锦赛上斩获第六名。这一连串的优异战绩让人喜出望外,之前质疑宫鲁鸣的媒体顿时盛赞宫鲁鸣造就了女篮黄金一代。

  女篮一路高歌猛进,大打翻身仗,而男篮则兵败釜山,于是篮管中心打算让宫鲁鸣出任男篮主帅,消息传来,女篮球员顿时哭作一团,最终体育总局的分管领导指示不能拆东墙补西墙,就此宫鲁鸣才留在女篮。此后,外界对他的期望值越来越高,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体育总局和篮管中心给女篮下达的战绩指标是保六争四。平心而论,这个指标对于当时年轻的中国女篮而言有些过高,但由此可见当时有关领导对连创奇迹的宫鲁鸣充满了信心。

  可惜,由于对对手的情报刺探工作开展不利,再加上当时几名球员有伤在身,女篮仅获第九名,这无疑与赛前的超高期望相去甚远,宫鲁鸣一夜间从神坛又跌回凡尘。

  雅典奥运会后,篮管中心曾就宫鲁鸣去留的问题开会研讨,但鉴于当时宫鲁鸣在球员中享有极大的威望,所以篮管中心宣布宫鲁鸣出任女篮主帅期间功大于过,将继续留任。宫鲁鸣在获准留任后一心只想雪耻,除了留住老搭档陈德春外,他还招来了刚退役的国手范斌来辅佐自己,目标直指2006年世锦赛和2008年奥运会。但他没想到的是,宣布让他留任只是缓兵之计。

  2005315,宣布宫鲁鸣下课。作为一名功勋教练却被公开解职而不是更体面的友好分手,宫鲁鸣本人也颇感意外:说实话,我本来就应该在奥运会后主动引咎辞职,但我就是不甘心,希望能继续带领女篮打出优异战绩来证明自己,但没想到会是这种下场。

  随后,宫鲁鸣被安排成为篮管中心训练科研部部长,就此开启了他韬光养晦的十年岁月。

 

第三次起落:蛰伏训科部打造特体队 

  在这十年里,宫鲁鸣做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训练科研部很多工作准则和训练研发办法都过于粗枝大叶,信奉完美主义的宫鲁鸣到任之初就把很多条文进行了规范化梳理,然后再逐一付诸行动。他在秦皇岛训练基地大力推动特体队训练机制,重点培养中国16岁以下篮球苗子,此外他还曾联手张卫平开创奥运希望队……这些举措均获得了一致好评。尽管他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但真正了解他工作价值的人实在寥寥无几。很多友人都认为,想要发挥宫鲁鸣的最大价值,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其出山执教。

  自从宫鲁鸣2004年下课,每隔几个月就会有俱乐部老总登门拜访,希望其能出山执教,不要把才华埋没在基础训练中。每次国家队选帅时,媒体替篮协列出的候选人名单中,宫鲁鸣的名字永远高居榜首,但他都一直不肯出山。可2013年男篮兵败马尼拉、球队沦为无人问津的烂摊子时,体育总局和篮管中心的领导终于意识到,中国男篮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也许只有请魄力十足的宫鲁鸣出山才有可能重整山河。而对于宫鲁鸣而言,在他心爱的中国篮球一次次蒙羞后,他也终于下定决心要带领男篮走出低谷。

  当宫鲁鸣决意出山时,多年前原本支持他执教的朋友却都明确表示反对,因为中国男篮千疮百孔,需要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短期内不可能有太多起色,仓促复出只会毁掉一世名声。但宫鲁鸣面对所谓的声名尽毁压根不在乎,他更看重的是无论成败都一定要为男篮完成换血:我们成功也成功过了,失败也失败过了,如果说有什么英名,该糟蹋的也已经糟蹋完了。现在对我们来讲,其实这个就是一份工作,是你热爱的或者你从事一生的工作,那么你现在就需要站出来。成功固然好,(如果)不成功,我也能为这个事业发展培养一批人才,为后续的人奠定一个好的基础,这就足够了。

  当2014年他确定出山时,他要求有关领导必须给予自己足够的自主权,因为他对男篮有着自己一套完整的规划,他不希望自己的规划被中途干扰。

  在出任主帅伊始,宫鲁鸣做出的两项举措第一时间就引发了热议:第一,他公布的男篮集训名单中几乎全部都是年轻球员,其中就包括当时尚未开始打CBA的周琦,而2013年亚锦赛的主力们几乎全部落选。宫鲁鸣直言,他要把更多机会交给年轻人。第二,他组建了一个很特别的教练团队,除了李楠等几位本土教练外,两位技术顾问分别是代表严格训练精神的蒋兴权和代表球员职业精神的姚明。此外,他还主动向篮协申请留下了扬纳基斯的助教、负责战术训练的小光头洛安尼斯。

  显然,从一开始,宫鲁鸣就通过一系列举措试图全力推动男篮加速换血,但媒体们却因为他们钟爱的一些球星落选而开始质疑宫鲁鸣的步子迈的太大。此后他带领男篮前往海埂训练基地苦练基本功和体能,这进一步被质疑是重走三从一大的老路。

  最终如你所知,仁川亚运会上,稚嫩的中国男篮在对阵日本领先15分时,宫鲁鸣做出四上四下的换人决定,球队随即惨遭逆转,最终仅获亚运第五。就此,宫鲁鸣尴尬地迎来了自己执教生涯的最低谷,而原本就因为大换血而对其不满的媒体们更是一拥而上冷嘲热讽,甚至有些媒体公开呼吁宫鲁鸣下课。但所有人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亚运会宫鲁鸣从一开始就是奔着练兵去的。通过亚运会练兵,那支年轻的男篮在精神面貌上明显蜕变很多,他们在场上拼搏的积极性、展示出来的体能优势原本都是亮点,但就因为输给日本,这一切都惨遭无视。

  对此,宫鲁鸣并不辩解,他忙着和他的老搭档王卫星深入CBA各个赛区对球员的体能进行摸底调研;和小光头洛安尼斯一起研讨战术训练,试图把男篮的身高和速度灵活性完美结合;和吴庆龙、崔万军一起搜集对手情报,精心准备对手的球探报告……

  毫无疑问,宫鲁鸣的这些布局非常全面,再度体现了他一贯坚持的完美主义风格,但可惜的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并不多。于是在亚锦赛开始前,舆论对于中国男篮的质疑和唱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但随着亚锦赛一打开,男篮全新的精神面貌、充满活力的攻守配合、永不衰竭的体能储备都让世人惊喜不断,于是这才有了舆论的神奇反转,而最终中国男篮不负众望、强势夺冠,宫鲁鸣也就此实现了舆论层面的大逆袭,一如他在1996年和2000年所经历的舆论反转一样。

  总能在全世界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上演救火奇迹,这就是宫鲁鸣的神奇之处。他总能上演奇迹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信奉完美主义哲学。他不仅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还有雷厉风行、不畏人言的完美执行力。

 

 

重庆足坛的带头大哥

                            /唐国利    
  正是初春时节,沙坪坝建院足球场上空飘着零星小雨,一群身着各色球衣的队员们正在场上踢得欢。一个队员追着踢出场的足球跑到笔者跟前,笔者才看清他的头发有些花白,估计年纪应该有50多岁了。
多少岁?50多?我都70多了!” 我们认真打量了下这个球员:小腿上肌肉隆起,手臂也没拜拜肉,除了肚子稍微有些凸起外,从背影看,就像是个中年人。老大爷顺手指了指场上另一个穿着白色球衣的队员说,你猜他有多大?我们思量了下说:“80”“错!他已经90岁了!
  这位老人就是重庆足坛赫赫有名的带头大哥张济群,弟子们都尊称他为三爷三爷已经90多岁了,仍活跃在绿茵场上,精气神一点都不亚于其他队员们。他说,他很享受足球,因为足球,他才能像小伙子一样,充满活力。


他和足球相伴了63 
  “张三爷一生有60多年都在和足球打交道,1948年就入选了四川省球队,还曾到上海参加过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第七届全运会。1951年入选西南足球队,1953年参加天津的全国第二届足球比赛。1954年,从四川调到重庆后担任了重庆体训班足球教练,后又担任重庆市体育学校总教练,一直到退休。退休后,他就成了重庆足坛的带头大哥,组织一群业余选手踢足球。
  “打球都有个争的时候,我说你犯规了,你说我犯规了,但张三爷一说,谁谁犯规了,我们都服气!一群银发苍苍的学生们说起自己的师傅来,七嘴八舌,显得异常兴奋。
  张济群说,他与足球相伴了63年,学生多得数都数不过来。现在力帆队的主教练刘劲彪就是我的学生。我最小的学生现在都50多岁了。

退休后每周当4天裁判 
  张济群说,他这一辈子是离不开足球了。现在90多岁了,他每周一、二、四、五还要坚持训练。80岁以前还上场踢球,后来他们都劝我不要踢了,怕骨头摔着不好,就没有踢了,但是一直当裁判。
  当裁判就没意思了?张济群可不这么看:当裁判锻炼眼神哟!我的眼神到现在都好得很,哪个犯规我看得一清二楚;当裁判还要跟着跑,我腿上的肌肉,现在都很结实;当裁判还要吹哨子,锻炼肺活量,总之,全身都锻炼了。他一边说还一边掀起衣袖,让我们看他胳膊上的肌肉,确实,一点赘肉都没有。
  笔者在旁边,看着他跑了1个多小时,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一阵微风吹来,穿着春衫的我们都有点起鸡皮疙瘩,他却丝毫不觉得冷。张济群还打趣地说:别的老头像我这个年纪,都差不多要拄拐杖了,你看我就不用。说完,一步跨上半米高的石梯…… 

 

 

追忆武林宗师黄飞鸿

 /李宁

黄飞鸿是清未民初的洪拳大师 ,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作为武术家,黄飞鸿在百姓受欺辱时,多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作为一名医生,黄飞鸿又具有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品德。尽管对于黄飞鸿的正式记载很少,但在民间,他传奇经历却有许多版本流传。 
黄飞鸿的无影脚 
  黄飞鸿出生在广东佛山南海县西樵岭西禄舟村,其父黄麟英武艺高强,是广东十虎之一。黄飞鸿幼时便跟父亲习武,十几岁就走上街头,与父亲一起卖艺,家传的虎形拳、鹤形拳他都学会了。 
  当年,黄麟英、黄飞鸿父子曾搭救过广东十虎之一铁桥三(梁坤)的高徒林福成,为了报恩,林福成把铁线拳、飞砣两项绝技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此前,黄飞鸿在自家拳法基础上集各家之精华,创立了虎鹤双形拳,学了铁线拳、飞砣之后,又把它们的长处吸收进来,刚柔并用,长短兼施,实战时攻势凌厉,守势严密。 
  黄飞鸿武艺日臻成熟,有一次他在西樵官山墟一当铺内夜宿,半夜时分,一伙贼人前来打劫,黄飞鸿当即出来与这伙人搏斗。在黄飞鸿快如流星的虎鹤双形拳法之下,七八个贼人不但没占到便宜,反而倒地好几个,贼人们见势不妙,仓皇逃走。此事在当地传为佳话,黄飞鸿从此名声大噪。 
  许多人都来找黄飞鸿学习武艺,于是他便在石龙乡开武馆授徒,找上门来比武者不断,没有能战胜黄飞鸿的。有一天,武林高手宋辉镗慕名前来切磋,二人交手前几个回合均是拳掌对打。宋辉镗在挥拳如风的同时突然间飞起一脚,黄飞鸿猝不及防被踢中。这应该是黄飞鸿平生第一次被击败。黄飞鸿对宋辉镗的这种脚法十分看重,不惜以虎鹤双形拳交换到了宋辉镗的脚法。 
  黄飞鸿用此脚法时,上面仍然是虎鹤拳法,下面突然快速出脚,往往能一招制敌,这就是来被神化了的无影脚。它不像影视剧中能在腾空后不间断飞脚,只是一个速度奇快的踢法,出击的时候声东击西。 
  不久,有个洋人带着一只巨大凶猛的狼犬来到香港,称如果华人愿意接受比试,赢了可得50港币。很多人先后上台与狼犬搏斗,结果都被其抓伤、咬伤,败下阵来。黄飞鸿应邀赴香港攻擂,观看了一天人犬搏斗后,第二天胸有成竹地登上擂台。面对狼犬的多次猛扑,黄飞鸿只是闪转腾挪,时间一长,狼犬进攻渐渐弱,黄飞鸿趁机一掌劈其头,同时以无影脚踢其胸,狼犬立刻头裂心碎。 
黄飞鸿与宝芝林 
  黄麟英当年街头卖艺,不仅是施展拳脚,也给人医治跌打损伤。黄飞鸿把父亲的医术学到手,开设宝芝林医馆,为百姓解除病痛。他医术高明,曾经医好了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多年的脚疾,被赠予医艺精通的木匾,加上武艺精湛,深得刘永福赏识,特聘请他为军医官和福字军技击总教练。后来,黄飞鸿随刘永福开赴台湾,抗击倭寇。 
  宝芝林这个名字是黄飞鸿根据宝剑腾霄汉,芝花遍上林两句诗开头第一个字、中间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而取的。黄飞鸿有个徒弟叫伍铨萃,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宝剑腾霄汉,芝花遍上林这两句诗就是他送给黄飞鸿的。 
舞狮与娶妻 
  有关影视作品当中,多数都有黄飞鸿精彩舞狮的场面,真正的黄飞鸿的确会舞狮,而且还是高手。黄飞鸿并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将民间传统艺术醒狮进行挖掘、整理、刻苦训练,在原有的南派醒狮技艺的基础上,吸收融入武术舞狮的技艺,由高桩醒狮、民间武术梅花桩与南派民间醒狮套路相融合,并汇入当地民间风格特色,技艺高难,编排巧妙,融舞蹈、武术、杂技、力度、美学于一体,形成新一派醒狮。 
  正是由于舞狮,时年五十多岁的黄飞鸿娶到了第四任妻子莫桂兰。在此前的近20年中,黄飞鸿先后娶罗氏、马氏、岑氏为妻,但这三任妻子均染病而去。有一次黄飞鸿应邀来到佛山叠溶乡舞狮演武,表演时不慎将布鞋踢飞了,这只鞋直奔台下的观众,不偏不倚打中莫桂兰的前额。表演完毕,莫桂兰对黄飞鸿说:你算什么名拳师,将鞋打到别人头上。如果是手中的武器脱手,岂不要伤及无辜?黄飞鸿听她说得在理,连声道歉。 
  这次有趣的经历竟使双方互生好感,不久,黄飞鸿与小他40岁的莫桂兰喜结良缘。这对志同道合的恩爱夫妇相依为命。莫桂兰也通武艺,是个超凡脱俗的女中豪杰,黄飞鸿去世后,她重开宝芝林药店,并把黄飞鸿的武艺发扬光大。 
黄飞鸿的弟子 
  黄飞鸿徒弟众多,最有名的莫过梁宽、林世荣。但前者的事迹多是在影视上传播,真实记载极少,只记载了梁宽十三四岁时在铜铁铺打杂,晚间恰好能偷看到黄飞鸿练功。几个月下来,梁宽学会了所有招式。 
  有一次,黄飞鸿给众徒弟演练拳法,当观众的梁宽突然说他也会,于是黄飞鸿就让他演示,结果梁宽模仿的一招一式就是虎鹤双形拳,黄飞鸿大为惊奇。追问之下,梁宽承认了偷看的事实,黄飞鸿被他的诚心感动,收为徒弟。梁宽天资聪颖,不久就掌握了师父的精华,尤其是飞砣耍得出神入化,凭这手绝技,他在香港舞狮获得了武艺超群锦标。令人惋惜的是,梁宽二十几岁就英年早逝了。 
  林世荣是南海平洲镇平北西河村人,他爷爷林伯善是武术家。林世荣自小就爱舞枪弄棒,爷爷就把将自己学到的武艺全部教给了他。林世荣长大之后臂力过人,能背几百斤的沙袋,以大力闻名于乡间。为提高他的武艺,爷爷让林世荣拜自己的好友、洪拳高手胡金星为师,从此武艺大增。 
  林世荣为了糊口,在广州源记屠猪场找到了一个杀猪的活,在他升为主屠后遇到了黄飞鸿。林世荣久闻黄飞鸿大名,立刻拜倒认师。在黄飞鸿的传教下,本来就武艺在身的林世荣成了真正的高手,在广州举办的一次大型武术竞赛上,林世荣一连胜了十数人,最后评判裁定为第一名。 
  林世荣还热心公益事业,扶弱济困的武林中人。上世纪二十年代年,花甲之年的他率徒表演武术,为广州孤儿院筹款,受到孙中山先生的称赞,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向他颁发了一枚银质奖章。晚年的林世荣来到香港设馆授徒,他和徒弟朱愚斋、李世辉等人著书立说,写下《工字伏虎拳》、《铁线拳》和《虎鹤双形拳》等书籍,公开发行。此举开了拳术套路写作之先河,成为广东武术界的创举。 
  黄飞鸿从16岁开始设馆授徒,到宝芝林悬壶济世,广收门徒,发扬中国武术,纵横江湖几十年,最后成为一代武林大师,然而最终的结局却颇为凄惨。1924年,宝芝林医馆被烧毁后不久,次子又遭遇不幸被人枪杀,黄飞鸿从此一蹶不振,第二年就去世了,享年77岁。一生节俭的黄飞鸿,死时竟没钱下葬,在其弟子的帮助下,才葬在了广州白云山麓。后来,莫桂兰带着黄飞鸿的两个儿子移居香港设馆授徒,继续传授黄飞鸿遗技,直到1982年在香港去世。



友情链接

关中: 西安 宝鸡 咸阳 渭南 铜川 杨凌

陕南: 汉中 安康 商洛

陕北: 延安 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