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地市分布图


金秋老体2016年第7期


八旬伉俪的马拉松人生

/黄叶明

  坚持跑步几十年,88岁的张亮友和83岁的尚殿娥夫妇的精神状态都很好。老两口住在安徽淮南市,在淮南跑步界颇有名气。家里每天拜访者不少,张亮友专门辟出一间会客厅。会客厅墙上最显眼的,就是夫妇俩跑郑开(郑州至开村)马拉松比赛到达终点时的大照片。 
  从1952年开始,张亮友已经坚持跑步60多年。当时,他在淮南煤矿当矿工,工厂里实行三班制,为了能晨跑,他把早班换给别人,自己上夜班,清晨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跑步,跑完再回家睡觉,风雨无阻。他没有专门的跑鞋,脚常被磨破,鞋底跑掉了就钉块胶皮,鞋帮跑烂就找个草绳把鞋捆住,有时甚至光着脚跑。当时很多人叫张亮友跑疯子,说他大早晨不睡觉,光知道傻跑 
1955年,张亮友去上海参加全民运动会,并以33分钟的成绩获得男子1万米长跑冠军。赛后,他买书自学马拉松训练方法。他每天要跑50多公里,为督促自己坚持下去,他想了个办法:当时大家都爱吃豆芽,我们住的地方卖豆芽的又贵又少,寿县的豆芽又好又便宜。从家里到寿县,来回路程正好50多公里,我就每天跑步去帮邻居们买豆芽。 
  练习马拉松两年多后,张亮友给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写了3封信,希望国家能开展马拉松运动。第3封信寄出去后,国家体委就派人到安徽省对马拉松运动考察立项。当时有20多个人一起测验,我跑了2小时5234秒,拿了第一名。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马拉松纪录。张亮友非常自豪。 
  这之后,张亮友的人生几经起落。先是被省里调到合肥进行专业跑步训练。后来训练被叫停,又遭诬陷被送去劳改了两年多,直到1962年洗清罪名被释放……风雨更迭,没停下过的是他每天奔跑的脚步。 
1984年,年近60岁的张亮友被国家选去参加洛杉矶第17届世界老年锦标赛。在这次比赛中,中国代表队拿到了团体第三名的佳绩。比赛回来,张亮友总算扬眉吐气了,没有人再笑他,本来身体不好的老伴也在他的影响下开始跑步。1988年,尚殿娥也在北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拿到了老年组1万米的长跑冠军。 
  退休后,张亮友和尚殿娥参加过厦门、香港等地的马拉松比赛,还去过韩国参加比赛。直到现在,老两口依然保持着二三十年前的训练习惯:无论寒暑,他们凌晨3点起床,3点半左右出门跑步。 
20143月底,老两口报名参加郑开马拉松全程比赛。由于年龄过大,组委会不得不反复地沟通调查,最终同意两人的请求。按规定,马拉松比赛是6小时内跑完42.195公里。张亮友和尚殿娥速度慢,担心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比赛,给组委会工作带来麻烦,就申请了提前两个小时出发。老两口最终的成绩是7小时5730秒,这个成绩张亮友挺满意。 
  如今,老两口又有了新想法:本打算跑完这次郑开马拉松之后就挂靴,现在还想在2017年再跑一次。那时候正好是我创下中国第一个马拉松纪录60周年,我俩如果携手跑下来,一定会创下世界纪录。张亮友说。 

 

古稀老人三十年磨一

/王之宏  讲述/石京生

 都说人老先老腿,我今年七十二,腿脚却利索得很。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健康法宝是——一只随身带的鸡毛毽。

  说起毽子,按累计的时间算,它应该陪我至少三十年了。从我还是小女孩时就开始踢毽子,踢过青年,踢过中年,一直踢到老年。到现在,我还在踢,要踢到有一天踢不动为止。

  从小我就是个好动的人,什么体育活动我都乐意参与。其实我身体底子并不特别强健,跑步一般,打球一般,凡是真正的体育竞赛项目,我都只是参与者而已。但从小,我在踢毽子上特别有一套,能踢过我的人几乎没有。

  小时候我有个外号叫毛女子,就因为我在我们大院里踢毽子踢出了名气。那时冬天穿妈妈做的棉窝窝鞋,那种鞋的好处是,鞋帮高、厚、平,简直是踢毽子的天然神器。我爱踢毽子,每天猴在外面使劲踢,棉鞋我最费,因为老要补棉鞋。小时候为这事我没少挨打,可还是要偷偷溜出去踢。棉鞋拎在手里,不敢出声,溜到到屋外了,才换下出门时穿着的单鞋,这样可以保护棉鞋嘛。

  说起踢毽子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锻炼腿脚的柔韧度。立定踢、转圈踢、后脚踢、挽花踢,双人或多人踢……毽子的花样多得很。一般毽子的踢法都是立定踢或随机踢,我踢了这些年,凡是想到的花样都可以游刃有余地踢。我踢毽子时,老有一群人围着看,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老太婆爱踢毽子,不少人跟着我学,我们一起踢,我们相互称踢友

  我踢的毽子不是买的,就是保持从小养成的习惯,自己做。我家里有一些麻钱,就是那种外圆内方的古铜钱。用一点厚实的布把铜钱包起来,找个塑料管剪开一端,把开叉的管子缝在布包着的方孔上,再去鸡市讨要几枝漂亮的公鸡尾巴毛插好,一个神气漂亮的毽子就做成了。我看现在小孩子用的毽子,基本都是商店里买的彩色假毛毽子,那种毽子中看不中踢,没踢几下毛就歪了,而且太轻,不够有份量。我通常要缝两枚铜钱在里面的。

  我教人踢毽子,首先我告诉他们踢毽子人要高兴,不能死气沉沉,或者紧张兮兮的。人心里先高兴起来,身体就会松驰灵活许多。然后要选一双好鞋,夏天再热也不能穿凉鞋踢,可以穿腰高些的布鞋踢。当然,踢毽子最好是在秋冬季,因为鞋子基本都合适嘛。裤子不能穿太紧,也不能太松,紧了腿不好打弯,松了又妨碍毽子,最好就是里面一条秋裤,外面再穿一条收口的运动裤。踢毽子很容易发热,再冷的天,只要踢一会儿,人就会热气腾腾的。我七十多岁的人了,冬天几乎不穿棉裤,顶多穿一条厚运动裤。踢毽子活动的是双腿,腿上有肝经、胆经、膀胱经……一个人的经脉通了,气血就通畅,就不会那么怕冷,也不会老得病,这都是我这些年踢毽子的心得和收获。我时常告诉身边的老人,踢毽子有很多好处,别怕腿硬脚别扭,只要笑呵呵去踢,毽子就会带给你快乐和健康。老年人踢毽子,又好操作又轻省,也不需要多大的场地和环境配合。一个人能踢,人多了也能踢,踢起毽子来,人是跳跃的,心是欢腾的,好像踢着踢着,就回到了小时候,时光一下子走得特别慢。

  后脚踢毽子我最拿手,毽子在身后一抛,腿勾到后面腾空一踢,这样我能连续踢十几个。在腾空、扭转、瞄准等一系列动作中,我不止用了腿脚,还活动了脖子、后背和手臂,差不多是全方位的身体锻炼了,不信你试试看,看是不是激活了全身?我还喜欢挽花踢。挽花踢分外挽和内挽,踢时,两手环抱在胸前,随着毽子一上一下的节奏,胳膊一伸一展,手脚协调,心眼并用,踢完肩背特别舒坦,感觉耳聪目明。

  我们厂里每年过年时,都会叫我去表演后脚踢毽,只要身体允许,我会每年都去,因为毽子能让我心里乐呵啊。今年我琢磨着,要带上好姐妹,我们一起表演个集体节目,把各种花样来一遍。现在我们这个自发的队伍已经有九个人了,大家闲了就聚在一起练。那九个毽子都是我做的,每当大家一齐踢起来,那场面实在漂亮得很。

  踢出健康,其实很简单。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会自得其乐。

 

         国宝空竹队俱乐部,抗癌斗士们的大家庭

                             /刘梦甜

  大清早,上海市的复兴公园,就聚集了各种晨练队伍,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戏曲角交谊舞角大家唱等群众自发的文体活动在公园里各据一方。其中一群抖空竹的老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在马克思恩格斯双人像前的大草坪上,几十名中老年人轮番表演着。小小的空竹在他们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时而上下翻飞、时而被抛向高空,落下时又稳稳地被接住,并发出阵阵嗡嗡的响声,引得众人驻足观赏,时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们就是国宝空竹队俱乐部,说起他们,背后还有一个真情洋溢的故事。

嗡嗡声中,健康回归

  抖空竹,其实大家都不陌生,就是用一根长绳耍一个哑铃形状的滚轴。半个世纪前的上海弄堂里,抖空竹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时过境迁,孩子们的玩具清单越来越长,这不起眼的空竹是越排越后了。而童年的记忆是不易磨灭的,抖空竹的运动,在老年人中还是颇具生命力。 
  然而,你很难想到的是,在复兴公园的现场,这些潇洒自如的空竹高手中,居然有40多位是癌症康复患者。队长平先生是一位地道的上海绅士,在这个俱乐部活跃了几十年,你看他如今精神矍铄的样子,丝毫看不出他曾经是一名胃癌康复患者。他说:几乎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些朋友被癌症侵袭,身心受到巨大打击,家庭经济条件马上吃紧……在癌症确诊之初,多数人的反应是犹如五雷轰顶,不知所措,而在化疗放疗的康复阶段,同样有许多人会惶恐焦虑,极度疲惫。这是一个最需要关爱的群体,当他们猝不及防遭遇病魔时,需要有人伸出温暖的双手,拉一把。我们办这个俱乐部的初衷,就是为了让这些患者在锻炼的过程中加强交流,互相激励,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坚定战胜病魔的信心,成为一个坚定的抗癌斗士! 
  63岁的周先生甲状腺癌手术后,这位上海爷叔就病退了,成了俱乐部的一员。平时,他和癌症病友们一起扯扯铃,由此结交了大学教授、工程师和画家朋友,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他告诉记者:我感觉这一年来抵抗力明显增强。去年流行性病毒感染,我周围有不少人上吐下泻,我也被感染了,但很快就康复了。 

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国宝空竹俱乐部主任沈国强今年67岁了,他笑着告诉记者,最近医生给他体检时惊讶地说,许多指标甚至远远把年轻人甩在了后面。沈国强是个体育爱好者,篮球、足球都擅长,玩空竹的时间虽然只有几年,但拜的是名师,进步很神速。聊起空竹,他马上两眼发光。 
  老沈说,许多人以为抖空竹只是上肢运动,比不上羽毛球、乒乓球,在他看来,这项似乎有些下里巴人的运动,有着许多独特的优点。抖空竹是双手操作的,左右脑都能得到锻炼,可以提高协调和平衡能力,因此优于乒乓球、羽毛球、书法、作画等单手活动。抖空竹有各种各样的花样技巧,身体的各个关节都要参与,要靠两臂的舒张、收缩,步法的进退、移动,通过协调的配合,才能完成。只要坚持锻炼,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提高四肢的协调能力,对预防老年痴呆症也会有很大好处。他曾经遇到过两个有中风后遗症的老人,一个走路时步伐不稳,一个甚至还会不时流口水,经过一个阶段的空竹锻炼,居然恢复如常,毫无病色了。而且许多活动都需要搭子,一个人也玩不起来。空竹却是随时随地,想玩就玩。
  老沈说完,一旁的空竹达人们纷纷插话,有的说,玩这个东西,每个动作的起落、高低、轻重、缓急都要不僵不滞,柔和灵活,道道可不少呢。有的说,抖空竹到了一定的境界,也要讲求神韵。手、眼、步、法、神配合到位,神韵才能显现,令人赏心悦目。 
  国宝空竹俱乐部将这些病友聚集起来,激发了病友们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为康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看到这些曾经被病魔摧残的患者,如今逐渐恢复健康,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黄玉斌,中国体操的传奇教练

                              /杨威名

  做完了2015格拉斯哥世锦赛,面对记者采访,黄玉斌随口说了一句这是我最后一届世锦赛了。看着他这段时间因为吃不好睡不好而熬得有些憔悴的脸,不由得有一些伤感。

  很多人看到的是他严厉、霸气、精力十足的一面,然而事实上,每一次大赛对于黄玉斌来说,都是一次煎熬。越是紧张的时刻,他越不愿意说话。除了训练场和赛场,他几乎不出门,也不去食堂吃饭,实在饿极了就在房间里泡一碗面。睡眠也不是很好,有时候甚至需要借助酒精的力量才能睡上一会儿,脑子里想的都是比赛,人员配置、上场顺序、难度运用、对手情况……一遍又一遍地琢磨,耗尽了心神。头上的白发、布满血丝的眼睛和时常报警的胃都是一次次煎熬留下的印记。而这一次,只是他人生中几十次煎熬中的一次,倒数的一次。

  从1985年走上工作岗位至今,黄玉斌在中国体操队教练员的岗位上已奋战了整整31个春秋,他的业务水平在国家队中绝对首屈一指。体操规则不仅十分复杂,而且经常会出现一些新的修订,即使是在国家队中也没多少人能完全讲清楚,但是黄玉斌能,他总能在第一时间读懂规则,并很快付诸实践,这也是他屡次打造出奇兵的关键。当年他的首批世界冠军弟子樊迪、李小双都曾受益于此。对于中国体操来说,黄玉斌所取得的成功可谓空前绝后,这样一位功勋教练的卸任,难免令人感慨万千。

 

退居幕后,统领全队

  体操中心内部人事复杂,派系之间暗流涌动,黄玉斌在中国体操队的几十年里也是几经沉浮。北京奥运会以后,也曾有一度黄玉斌卸任体操队总教练的谣言满天飞,他在中国体操队的境况一度很尴尬。面对媒体,那时他解释说,我现在只是不直接带队了,而是从事宏观管理,但我依然是总教练,从未卸任。为了说清楚他的工作性质,甚至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他现在的角色,就比如说是个老师,我以前要亲自给学生上课,现在我不直接给学生上课了,而是给老师上课,然后让这些老师再去教学生。 

  听了黄玉斌的解释,记者们明白了,其实此前媒体说他卸任并非完全是错的,如今他在队中扮演的角色与以往相比,确实有很大的不同:以前他是手把手带队员训练,如今是更多地从事行政和管理工作。角色的转换似乎也暗示着,黄玉斌在中国体操界的身份和地位正悄然发生变化。 

  北京奥运会之后,原体操中心主任高健因为面临退休年龄不得不卸去职务,而继任者最大热门自然是黄玉斌。论职位,身为体操中心副主任的黄玉斌是体操中心除高健之外职位最高者;论业务,黄玉斌手下走出的世界冠军之多无人可比,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更是一次不可复制的辉煌;论传统,从张健到高健,体操中心的主任一直都是体操队的功臣,是绝对内行专家,而黄玉斌绝对能够将这一惯例延续下去……种种理由也使得外界几乎一致看好黄玉斌升任体操中心主任一职。 
  但是最后的结果却出乎了包括黄玉斌在内的很多人的预料,原田管中心主任罗超毅竟然平调到了体操中心,这次体育总局的轮岗调动让黄玉斌多少有些失望。当时,体操中心内部也有一部分人替黄玉斌鸣不平。但是让记者们意外的是,黄玉斌很快就平静下来,在谈到罗超毅时总是显得颇为大度,并给予这位新上级高度评价。他说,罗超毅是体育博士,对体育、对管理有较高造诣,同时他还否认了所谓的外行领导内行之说,他说只要热爱这个项目,中心分工明确,沟通融洽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黄玉斌的大度和从容,让人感觉到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充满信心的。北京奥运会后,虽然身份与之前一样,依然是中心副主任,依然是总教练,但他不再亲自带队训练,而是退居幕后。 

 

传奇教练的低谷崛起  
  中国体育历来有教而优则仕的传统,像袁伟民、蔡振华他们就是中国教头的成功楷模。在北京奥运会上,记者采访黄玉斌时就曾问过他一个这样的问题:不出意外,北京奥运会后一大批金牌教练都会急流勇退了,那你有没有想过弃教从政?当时的黄玉斌笑了,表情有些复杂,欲言又止。

其实,体育圈内的人都知道,体操中心内部人事关系非常复杂,黄玉斌早已心生倦意,这样一个只善于用成绩说话,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老好人,做不到人前一套背后一套。 
  雅典奥运会惨败后,一枚金牌的成绩不能让国人满意,总教练黄玉斌成为了众矢之的。在雅典奥运会结束后两个月,国家体操管理中心就迫不及待地召开了党委会小组会议,决定中国体操队将采取队委会领导下的主教练责任制,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将不再负责教练小组的工作,这也意味着黄玉斌将不再亲自带队训练。
  黄玉斌不会忘记,悉尼奥运会上打了大胜仗之后,国家体操中心曾宣布继续任命他为国家队总教练,并且将原来的领队负责制改成了总教练负责制,而且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体操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绩,如今在体操队遭遇挫折时,他却成了替罪羊。当时,很少有人知道,黄玉斌实际上就是用下课承担了雅典失败的主要责任,他被安排到党校去学习,一学就是一年半,在他离开的那段日子里,国家体操中心相关领导专门将李月久从美国请了回来,并在媒体上宣传,李月久回来后用欧美最先进的训练理念重塑中国体操…… 
  然而,在黄玉斌暂别体操队期间,队里的气氛却发生了复杂的变化。黄玉斌曾透露,当时他偶尔会进体操馆看看,我被当时的场面惊呆了,看见队员们都萎靡不振地坐着,完全动不起来。体操馆里的气氛也特别压抑……”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体操凭什么东山再起?

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层领导得知此事后,也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还是让黄玉斌回来。可是,让中心领导尴尬的是,当时他们已经把李月久从美国请回来了,一心想报效祖国的李月久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记者还清楚地记得,2006年在天坛公寓采访李月久的场景:久居国外的李月久很有风度,对人客气,谈吐得体,可是当记者追问他在体操队到底是什么职务时,他给记者讲了半天,也没有说清楚具体的职务……后来,记者得知也正是在那个时候,黄玉斌又回到了国家体操队,当时距离丹麦奥尔胡斯世锦赛还有三个月时间。 
  黄玉斌曾回忆道:“回来后,我发现队伍变化太大了,可以说是支离破碎,队员们普遍信心不足,原本能做的动作都已经不成套了。为了队员,为了一口气,黄玉斌硬着头皮干,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我就开始想,明天该怎么办,要解决什么问题……队员们把那段时间称为魔鬼式训练。我说,我们一起咬牙吧,这一年我们肯定艰苦,但我们必须要度过这次难关。当时,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那次世锦赛是黄玉斌证明自己的最后机会,如果体操队能取得好成绩,那么他会干到2008年,如果成绩不好,他将彻底下课!而且据黄玉斌透露,当时,包括很多人都并不看好他翻身的机会,为了让他承揽责任,出征时甚至还让他担任中国体操代表团的团长。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虽然中国体操队困难重重,可是在那届世锦赛上,国际体联修改了规则,给中国队带来转机。业内人士都知道,每一次规则的修改都会带来一些队伍的崛起或者一些队伍的落后。尽管雅典失败,尽管留给黄玉斌备战世锦赛的时间有限,但是这位执著的东北汉子凭借自己扎实的业务能力,带领教练组的成员积极地学习研究新规则,探讨对策,吃透规则精髓。那段时间,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堵在了中国体操上。

  面对着CCTV和全国各大媒体的记者,他语出惊人:如果中国体操队这次不得金牌的话,我就去跳楼。听似赌气的话,或者里面应该掺杂着玩笑因素。但是他却一脸格外认真的表情,这让大家猜测连连,又担心到时候话圆不回来。

正在在黄玉斌的不懈努力下,中国队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男子团体冠军,女子团体冠军,男子全能冠军……那一次中国体操队一共获得了8枚金牌,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而且每一枚金牌基本上都是凭借压倒性的优势获得的。在那一刻,黄玉斌的能力征服了奥尔胡斯、征服了对手,同时也深深地打动了总局领导的心,赢得了足够的信任,他终于可以和自己的弟子们携手征战北京奥运会了…… 
  北京奥运会上的成功,已经无需多言,黄玉斌再一次证明了自己。在完成了从低谷到巅峰的超越之后,黄玉斌也终于可以从容地面对镜头,一倒水,他也首次隐隐约约透露体操中心内部的复杂和矛盾。成王败寇,他终于可以让怀疑他的人黯然闭嘴……

 

最后一届世锦赛

  这几年,中国体操也面临着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很多人对体操的印象基本停留在了训练苦又累抑制运动员生长发育的层面。黄玉斌也知道,北京奥运会之前十年的体操人才状况远远好于现在,如今,愿意让孩子练体操的家庭数量大幅萎缩,人才选拔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2015年,第46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在英国格拉斯哥悄然落幕,这是黄玉斌的最后一次世锦赛,也是一届在国内并没有受到重视的体操世锦赛,中国队在这一届世锦赛中共获两金两银四铜,创下近几届世锦赛的最差战绩。可以说,中国体操正面临着竞技成绩下滑、项目发展不力的双重隐忧。李宁、李小双、李大双、陈一冰、杨威、杨云、刘璇、程菲……曾经的中国体操,辉煌无限,涌现明星无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女子体操队实现历史性突破取得团体金牌,引起国人一片沸腾。可见,当时的中国体操是如何受到国人瞩目。

  时过境迁,如今的中国体操面临的却是战绩与关注度的双重打击。从某种意义上说,成绩下滑还好办,大不了苦练本领、努力提高就是了。但是,如果没人关注了,那么项目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在1994年至2014年举行的几届世锦赛上,中国体操男队曾十次夺得分量最重的男团冠军。然而,这支梦之队现在已经悄悄走下了王座。2015世锦赛,由于队员年轻、临场发挥欠佳等原因,中国体操队的小伙子们在男团决赛中仅获季军。中国体操男队21年来首度落马,按理说是不小的新闻,但赛后在国内却未掀起太大波澜。体操这个中国传统优势项目,已经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

  在没有受到过多关注的时候,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只能无奈用艰难险阻顶住压力来形容中国体操参加本届世锦赛的全过程。对于这位为体操奉献一生的老人来说,这也许是他执教的最后一届世锦赛,他最希望的是,中国体操能够在里约奥运会看到新希望。

 

    慢性病患者的暑天运动处方

                                    /王华

随着盛夏季节的到来,高温湿热给一些原本坚持锻炼的慢性病患者带来了困扰,是否要继续锻炼,该如何锻炼是很多老年朋友最常提及的问题。有的人坚持夏练三伏的原则,有的人则选择休养生息,等待天气转凉时再到户外锻炼。其实,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夏天锻炼应该掌握科学的方法,不同的慢性病患者可选择不同的锻炼方法。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处方 
  运动理由:一年之中,糖尿病患者在冬天的血糖水平相对较高,而夏天则相对较低。夏季机体一是对胰岛素敏感性增高;二是人的活动量较大,代谢加强,消耗增多。因此,夏天是降低血糖的最佳时机。 
 运动方法:可选择散步或健身步行。采用慢速走15-30分钟,以每分钟70-80步为宜,走的速度按个人体力而定,然后做一套广播操。可每天运动或每周3-4次,每次30-40分钟。 
注意事项:最好随时检测血糖,及时调整用药,尽量使血糖保持平衡,以免血糖发生波动加重病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处方 
运动理由:运动能够提高血管壁的弹性,让血管保持良好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因此运动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十分有益。 
运动方法:宜选择节奏较慢、强度较低的全身运动,例如散步、太极拳、骑自行车慢行等;利用社区的健身路径锻炼也是不错的选择。可每天运动或每周3-4次,每次30-40分钟。 
注意事项锻炼宜在清晨较凉爽时进行,切忌在烈日下锻炼。在雷雨到来之前的湿热情况下,应注意适当休息或保持安静状态。不渴也要多饮水。建议晨起空腹饮水300毫升,每天喝8-10杯温开水或淡茶水,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险。气温过高时,要减少户外活动。因为天热时人体为散热会扩张体表的血管,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减少,加重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缺血缺氧反应,心脑细胞的损伤和坏死增加,有可能会加重病情。 
  慢性肾病患者的运动处方 
运动理由:多数肾病患者有骨质疏松,多晒太阳可以促进钙质的吸收利用。 
运动方法:以轻松的、运动量小的运动为主,如散步、徒手操、太极拳等。每天运动或每周3-4次,每次30-40分钟。 
注意事项:运动切忌大汗淋漓。大量出汗会造成体内过多的水、钠和其他电解质流失,而通常平衡身体电解质水平的工作是由肾脏来完成的,所以大量出汗可能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另外,大量出汗会使口渴的患者大量喝水,也会增加肾脏的负担。运动量不宜过大。如果卧床休息时间减少,那么肾血流量就会减少,对疾病的治疗和恢复都是不利的。 
  慢性病患者最适宜的运动项目:交替跑 
  交替跑是慢性病患者最好的健身方法之一,也叫走跑交替,也就是走一段、跑一段的意思。交替跑的方法是先走后跑,交替进行。初次锻炼的人一般可以先走1分钟,再以每分钟100的速度慢跑1分钟,如此交替进行。每隔两周增大一些运动量。比如以走和跑的时间来计算,第一周走1分钟跑1分钟,第三周走1分钟跑2分钟,第五周走1分钟跑3分钟……一直增加到走1分钟跑5分钟,需要长期坚持。可每次运动30-40分钟。一般练习交替跑两个月后便能见到效果:跑步时不感到心慌气短、两腿比以前有力、肺活量增加、食欲和睡眠改善。研究发现,交替跑对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肥胖病、神经衰弱等,都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女性健身好选择:木兰拳

 /李春霞  

30年前,我被单位保健站的医生称为年轻的老病号。我经常感冒,并先后患上慢性结肠炎、眩晕症,后来又陆续添了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和骨质增生。正在我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苦恼时,有人向我推荐了木兰拳,说它很适合女性。我到公园一看,果然不错。于是,下决心将它作为自己的健身项目。我除了跟老师学,还买了教学光盘,每天坚持练一两个小时。如今4年过去了,不知不觉中我的身体好起来,结肠炎好了,眩晕症也已3年没犯。 
  木兰拳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拳种,全套共六个套路:一路、二路为拳,三路单扇,四路单剑,五路双扇,六路双剑。另外还有扇、拳的表演套路。每一套都有音乐伴奏和固定的拳谱,一招一式的动作都有相应的非常好听的名称,如拳——请拳起舞、掸雪金莲、凤凰出巢、彩袖翻飞等;扇——神龙昂首、燕子探海、倒卷珠帘、美女献扇等;剑——行步云剑、探海平衡、翻身挂剑、勾踏下劈等。因为它融中国武术之刚健和现代健美之柔和为一体,所以很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女性朋友的欢迎,逐渐走出上海传向全国各地。 
  习练木兰拳不需要太大的场地,既可在公园里多人同时进行,也可在家里独自习练。如果只为健身,有一套宽松的服装、一双软底鞋即可。活动时可用与之配套的固定乐曲,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以平和、舒缓的为宜。如果除了徒手拳之外还想学习扇和剑,就要准备这两样东西。扇类似舞蹈的扇子,但扇骨是塑料的;剑最好是能伸缩的那种,携带方便。扇和剑各地体育用品商店有售,价格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木兰拳是一种全身的运动,在不紧不慢的节奏下每一处的骨骼和肌肉都被调动起来了,是比较均衡全面的健身运动。另外,它又是在韵律轻柔舒缓的音乐伴奏下进行,让人在享受美妙乐曲的同时手脚舒缓有致地运动着,心不知不觉就与音乐融为了一体。所以它不仅是一种肢体锻炼的运动,还能给人以精神和心灵的安抚。如果您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一定能从中受益。 
  进行木兰拳活动需要注意,一是在做整套活动前要先做些预备活动,即活动腰、腿、脚踝等部位,算是热身吧。二是在动作的程度上量力而行,根据自身的柔韧程度循序渐进,比如不要勉强自己一定要把腿抬多高等,以不吃力为标准。 

 

排球入门易,难点在升级

/成昆

  我喜欢排球,已经有些年头了。要知道,作为世界三大球之一,排球的受欢迎程度那可是有目共睹啊,经常打排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改进心肺功能;而且可以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退休后,我将这项爱好重新捡起来,才知道并不是特别容易的事,排球入门虽易,但要练好它,却是需要技巧的积累与经验的沉淀。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我才能慢慢掌握排球上手发球的技术方法。

  正面上手发球在排球比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常用的一种发球技术。关于训练方法,它跟所有的球类运动一样需要多练,但是要注意技术动作,正确的击球动作才能保证发出一个好球。 发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持球,抛球,击球,入场。 
  一般左手持球,右手击球(左利手相反),持球手手臂伸直,击球手曲臂于右肩上方,抛球,初学者尽量不要抛得太高,这样容易失误,大体在一米左右抛于右肩前方,右手挥臂击球,击球的右手要全手掌包球,做出鞭打动作,将球击出。然后顺势进入场地,迎接对方的进攻。 
  练发球的方法不多,由简到难,可以先对墙击球,练习抛球、击球、手型等,熟练后可以到场地,距离可以调整,慢慢增加难度。 
  最后综合练习,具有一定水平后可以打点,打六个位置。 
  排球发球,开始练习时最大的困难是对空间距离感把握不准,要么不是在最高点击球,要么不等球落急于击球。练习时可以两人一组,让一个人双手拿球面对另一个,通过反复击打培养空间感。我个人的经验是要等熟练后再进行自抛自发,发球时不要发力,击中球的后下方点到为止,逐渐就会形成这种空间感。 
  不管什么样的发球,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手掌在接球的一瞬间,一定要包住球,俗话说就是把球打实了。有些人发球出现发不上力的情况,这是击球位置的不当造成的。除了上面培养空间感的方法外,还可以进行对地练习,就是像篮球一样对着地拍,慢慢练习,直至发力扣打,当击球手掌包实时,球会掷地有声,清脆而明亮,反弹回来也是正中位置,反之球会变线,脱离手掌。 
  不少和我一样的老年排球爱好者练上手发球,老是感觉手臂没有爆发力,不知怎样练习。上手发球,要求你的发球手臂肩关节向后充分拉伸,然后手臂自然前上方伸展,在一定合适高度时沿着身体与地面的垂直角度发力,多练习就好。但要注意,上手发球发力过大且没有很好的击球,会容易扭挫伤肩关节。所以,发球前多做些准备工作,让自己的身体暖和起来。 

  当然,因为咱们毕竟不是青春少年了,比练好球更为重要的是要首先保证身体安全,排球运动是跳跃运动,扣球、拦网,运动员必须不断腾空而起,挥臂击球。说起来,排球运动的急性损伤主要是在腾空落地、扣球、救球等过程中造成的关节损伤。为了避免损伤,老年朋友可以尝试一下以下方法:先围着排球场跑几圈,变换着花样,交叉步跑,急速S弯变向跑。跑完后开始活动手腕、脚腕、膝关节、踝关节和髋关节,多做几次。然后是放松踝关节,分别转动左右两个踝关节,来回几遍。这样就能有效减少受伤几率,保证排球运动的安全性。

  排球发烧友们对飘球两个字绝不会陌生,不旋转,在空中飘晃飞行的球称为飘球,主要见于发球之中。飘球在飞行中的飘晃性能给运动员的判断带来了困难,因此它可以增加接发球的难度,是常用发球技术之一。其实,上手飘球是不需要练太多爆发力的,最重要的是节奏和瞬间击球的手感,不需要绝对力量的,主要是击球的瞬间力量,靠死力是发不好上手飘的。 
  另外,所有球类运动,力量方面是一切基本技术的基础,除了技巧,建议老年朋友们也要适当进行一些适合身体强度的力量训练,培养手指的控制能力和爆发力,这在排球的控球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就我的经验看来,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排球技巧,并且辅之以适量的力量锻炼,要将排球练出水平,升级登上新台阶,并不是太困难的事!

 

 

中国首支女子排球队

                           /李宁

  20159月,在日本举行的第十二届女排世界杯上,中国队第四次夺冠,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体育馆。热爱排球的人都知道,中国女排早在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上就首夺冠军,开启了女子排球的中国时代。但是1923年,也是在日本,中国就派出女子排球队参加了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取得第二名。这是中国首支女子排球队。 

女子体育的兴起 

  清末,受西学东渐、教会女学等影响,中国知识女性的思想觉悟空前提高。在社会有识之士积极倡导、知识女性踊跃参加之下,中国女子体育活动蓬勃发展。那时的女子学校每年都举办运动会,运动项目也逐渐繁多。1907年,清政府因此颁布了《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女子学堂的体操课每周4学时,高等小学堂每周3学时。体育课在女子学校里走上了正轨。到了民国时期,女子体育进一步发展,体育课成为在校女生的必修课程。不但如此,学校举行的体育运动会,女生也是要参加的,当时的运动场上,田径、篮球、排球等项目均可看到女运动员的身影。

首支女排的组建 

  1913年,由菲律宾、中国、日本发起远东运动会,这是亚洲最早的地区性综合运动会,比赛在上述三国轮流举办,项目有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钢球、棒球、拳击以及自行车等。从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开始,便设有排球比赛,但只有男子选手参加,其他比赛也都是清一色的男子项目。 

  到1921年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外交部次长、中国体育代表团主事王正廷提出下届远东运动会增设女子项目,借此提高妇女地位,发展女子体育运动。在中国的提议下,菲律宾、日本和中国组成的远东运动会竞技委员会决定:在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上,增设女子排球和女子网球,作为非正式比赛项目。 

  排球传入中国大概在1905年前后,是由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以及留学生引进,最早兴起在广东南武中学和香港皇仁书院等一些学校,不久就传到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活动。 

  中国的女子排球出现较晚,人数也较少,集中在广东、上海、南京、天津、北京等地少数学校里,当时还没有专门从事排球的女运动员。对于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即将开始的女排比赛,尽管只是表演赛,但也引起了北洋政府的重视,把它看作树立自己威望的大好时机,执意要组队参加。当时的国务总理张绍增亲自过问了此事。本来只打算让基础好一些的广州南华女排代表中国出赛,但后来考虑可借此机会在全国提倡女子体育,因而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北洋政府部门发布命令,要求所有女子学校、体校必须保送人选,到上海参加选拔。选拔那天,看台上坐满了高级官员,专业的排球人士倒不多。30多位选手分成几组对抗,大家技术都很差,主要标准就是身体和潜力。 

  到4月初,最终确定16位选手入围,她们是:上海的苏祖祺、张畹清、贺生曦、陈彦融、高爱鸿,苏州的陈翠英、苏同文,南京的岳继先,广东的熊可欣、李首民、王星瑷、李晴雪,天津的郝雨春、高玉珍,北京的陈彩英、黄振球。就这样,中国最早的女子排球队诞生了,留给这些姑娘的集训时间只有一个月。 

在日本的比赛 

  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于1923521开幕。此前,中国派出包括女子排球队在内113人的体育代表团,先期到达日本。代表团所乘坐的海轮一靠岸,就受到中国驻日使馆人员和留日学生的热烈欢迎。简短的欢迎仪式结束后,宴请开始。赛前,女排姑娘们本应训练,可等待她们的却是一次又一次不停地赴宴,几天下来,每个人都感到很疲惫。 

  参加这次运动会的女子排球队只有3支:日本、菲律宾和中国。当时排球比赛实行的是12人制,每排3人,站成4排。在此之前,比赛都是16人制。据说起因是中国男排参加第一次远东运动会时,没有凑足16名队员,比赛规则才临时从16人改为12人。 

  早在两年前远东运动会竞技委员会决定增设女子排球项目时,日本就成立了女子排球队,一直潜心练习。523中国女排首战日本女排,面对已经精心训练了两年的日本女排,中国女排显然不是对手。由于是表演赛,大家精神倒是很放松,开场球还没发出来,队员就在场上说说笑笑。裁判不得不暂停比赛,告诫运动员停止说笑。第一个球终于由日本队发出来了,中国队却不知道如何应对,你碰我,我碰你,几乎撞到一起,接下来的几个球都是如此。随后不久,中国队稳住了阵脚,可是没有什么技术,只能简单地把球托过网去。整场比赛仅用十几分钟就结束了,中国队首战失利。与日本队的比赛算是给中国女排姑娘们上了一课,接下来她们战胜了菲律宾队,最终获得了表演赛第二名。 

几位优秀的第一代国手 

  远东运动会后不久,张畹清到一所中学教书,但不是体育,而是音乐。上世纪80年代初,她被安排在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工作。 

  来自苏州的苏同文年轻时是一个爱国热血青年,曾多次参加反帝爱国斗争。她身体素质好,酷爱体育运动。进入中学后,即参加体育训练,很快成了学校篮球、排球、网球等项运动主力,1923年被选入国家集训队,参加在日本举行的远东运动会。排球队启程东渡那天,码头上挤满了欢送的人群,挥舞着小旗,高呼口号,热烈预祝排球队参赛胜利。出征前,排球队员曾学唱一首歌,其中有句歌词中华夺得锦标,高唱凯歌,原来是准备在拿到第一名时唱的。无奈面对旧中国体育落后的情况,队员们只好把胜利的歌词和苦涩的泪水一起吞进肚里。

  参加运东运动会归来后,苏同文一直没有放弃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在北平读书时,以她为队长的女子文理学院排球队所向无敌,成为京城许多女校球队闻而发怵的劲旅。 

  来自北京的黄振球从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归来后,报考了燕京大学社会系,毕业即被北京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录用。在协和工作期间,黄振球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从帮助贫困病人申请医疗减免费,到家访说服家属正确对待患有梅毒、麻风的亲人,再到帮助孤儿、私生子、弃婴寻找合适的养父母等。

  第一次代表中国出国比赛的女排国手回来后基本都改行了。到1925年第七届远东运动会时,她们的身影没再出现在排球场上。从192316位姑娘组成中国第一支女子排球队到如今,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在中国女排取得辉煌战绩的今天,人们抚今追昔,会永远记住当年成为第一代国手的姑娘们。

 


友情链接

关中: 西安 宝鸡 咸阳 渭南 铜川 杨凌

陕南: 汉中 安康 商洛

陕北: 延安 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