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地市分布图


金秋老体2016年第6期


                  草根棍法,舞出精彩生活

/李保健

  为了治疗颈椎病,16年前,杜振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捡起了三根棍子舞了起来,没想到这一舞不可收拾,竟然舞出了一片新天地。通过不断推敲摸索,杜振华自创燕赵龙凤棍”25式,这套棍法既能愉悦身心,还能强身健体,成了一项老少皆宜的新运动。

 

锻炼身体自创健身棍法

    家住石家庄棉七宿舍的杜振华老爷子是个名人,他自创的燕赵龙凤棍更是出名,已经成了广受欢迎的健身项目。

    杜振华今年68岁,头发虽然见白,但是精神头十足,舞起棍法更是辗转腾挪,身手矫健敏捷。龙凤棍器具简单,一根长棍,两根略短略细的短棍,长棍为龙,短棍为凤,运动时耍棍人双手持凤,将龙舞得盘旋飞舞,犹如蝴蝶翩飞,再配上耍棍者身体动作,像杂技也像舞蹈,极具观赏性。

    别看杜振华现在身手敏捷,十几年前却饱受颈椎病困扰。那会儿老父亲和老母亲还健在,我每天的任务就是伺候二老,但是这颈椎总给我找别扭。杜振华说,16年前,他低头切菜都觉得费劲,时间长了脖子就僵硬。伺候老人,自己也得先有好身体,每天早晨推着二老去公园遛弯时,他看别人玩空竹玩得花样百出,心生羡慕,也找来空竹舞弄起来。没多久他发现玩空竹不仅噪音扰民,也有一定的危险性。能不能想个适合自己的运动呢?

    杜振华爱好京剧,他在看戏中从旦角踢棍的动作中突然得到灵感,能不能把棍子耍出花样?说干就干,他就找来一根废旧拖把,用锯子截断,又折下两根法桐树枝,然后试着让拖把在两根树枝间跳跃。拖把滑溜,手法也不熟练,刚开始拖把总往地上掉。我整整琢磨了一个月,拖把才跳了起来。杜振华有股子韧劲儿,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练习,边练边琢磨,也不断对器具的材质进行改进。

    现在杜振华玩耍的龙凤棍已经是第四代产品了,一开始他用拖把,后来因为拖把太光滑,改为梧桐木,第三代是一寸聚氯乙烯管,现在是四分聚氯乙烯管外套自行车内胎。现在的龙棍长73厘米,这是我经过十几年实践摸索后找出来的最佳长度,杜振华说,第四代龙棍既轻巧,外面套上自行车内胎也解决了滑溜问题。

    经过数不清的练习,杜振华慢慢摸索出了门道,起初自创了7个基本动作,后来逐渐演变为25式。他玩耍的时候,许多人好奇地问他:你这种玩法叫啥名啊?杜振华一想,三根棍子舞起来像龙飞凤舞,不如就叫龙凤棍吧,运动项目有了名字,他干脆给每一个动作也命了名,左龙抬头、右龙抬头、龙探海、双凤戏龙、单凤戏龙……

 

自创棍法成群众性运动

    杜振华也想不到自己自娱自乐的玩耍会有越来越多的粉丝。

    老爷子勤快,也有韧劲儿,只要有时间,就拿着三根棍子不停练习,越练习玩得越顺手,棍子上下翻飞煞是好看,而且颈椎病不知不觉消失了,身体也越来越好。老杜,别光自己玩,也教教我们呗!刚开始老同事和老邻居们缠着杜振华要学习。独乐不如众乐,杜振华也是个热心肠,自己动手给学生制作器具。很快,拥有六七名队员的龙凤棍健身队就组建了起来。老人们能有个喜爱的健身项目是好事啊,为了带动更多居民健身,棉七居委会慷慨解囊,给健身队购置了衣服。

    每天早晨,杜振华都会带着学生出现在平安公园南门处的空地上,大家共同舞动龙凤棍,观者无不喝彩。平安公园南门紧邻裕华路,等红灯的时候,上下翻飞的龙凤棍吸引了众多路人的目光,公交车上经常有乘客提前下车,等车一到站迫不及待地跑过来围观。龙凤棍的名气越来越大,有不少人专程过来要求学习。杜振华的学生范围逐渐扩大,年龄从十来岁到90多岁的都有。学生学会了,也组建自己的健身队,这项草根运动逐渐成了一项群众运动。

    一名意大利的小伙子骑行路过平安公园时目光被龙凤棍牢牢吸引,小伙子干脆在附近找了家宾馆住了下来,跟杜振华学起了棍法。语言不通,全凭比划。小伙子学对了,杜振华竖起大拇指赞一句“ok”,动作不对,摇摇头“no”,然后重新手把手教。小伙子学了三天,才恋恋不舍重新上路。

    “看着复杂,似乎像杂技,其实只要认真学,掌握住窍门,也容易学。杜振华的好友杨连生是龙凤棍的铁杆粉丝,如今也是龙凤棍高手。杨连生说,龙凤棍健身效果非常明显,这项运动动作可大可小,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在练习龙凤棍之前他的血压一直不稳定,大概锻炼一年之后,血压非常平稳,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也大大增强。杨连生开玩笑说,就像那句广告,腰不疼了,腿也不酸了,一口气能上到5楼。

草根棍法引来广泛关注

    “龙凤棍的名气越来越大,刚开始有社区邀请杜振华去表演,后来电视台也纷纷向杜振华发出邀请函。石家庄春晚、河北春晚、网络春晚的舞台上都能看到杜振华舞动的龙凤棍

    20129月,央视《中华医药》栏目专门录制过一期龙凤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王庆甫在看过龙凤棍视频后,对这项运动大加肯定。王庆甫说,龙凤棍对全身保健作用非常明显,这项运动首先能使舞动者集中精神,在锻炼过程中翻飞的”“比单纯的体操锻炼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这种锻炼的主动性就会增加,会使气血运行更加通畅,身心得到愉悦,从而达到养心养神的作用。

    “龙凤棍在央视播出后,全国求学者不断。杜振华说,长沙、西安、哈尔滨、广州等地观众想方设法找到他的电话,希望学习龙凤棍。杜振华不忍拒绝,基本上是有求必应,那段时间忙得团团转。由于路途遥远,学习者不可能都来石家庄,棍法可以网络上看视频,但是龙凤棍器具需要杜振华亲自做。仅我自己制作的器具最少有六七百套了,自行车内胎用得忒多了。杜振华说,刚开始他都是免费给需要者制器具,后来需要者太多,他那点退休金都不够用了,每套器具就收30元成本费。

    一名搞医药研究的德国华侨回国探亲时恰好在央视看到了龙凤棍,专程从北京跑到石家庄,向杜振华拜师学艺。这名华侨说,龙凤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健身运动,她会将这项运动带到德国,惠及更多人。英国、印度、意大利等外国友人也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杜振华,希望学习龙凤棍棍法。

    一名山东小伙子跑到石家庄随着杜振华学了一段时间,随后带着杜振华制作的器具去了河南少林寺,不料中途将器具丢了。小伙子惋惜不已,后来又专程赶到石家庄买了两套器具。

    2012年,杜振华和两位朋友王树平、杨连生以燕赵龙凤棍为名,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老年人健身项目创新交流大会,并获得最佳创作奖等多项荣誉。

全国各地的邀请也是纷至沓来,湖北卫视、北京卫视、东南卫视……都希望杜振华能去参加节目录制。而后,杜振华接到央视一套《出彩中国人》栏目组的邀请电话,随即赶赴上海参加节目初赛、复赛,节目播出后大受好评。我这么大年纪了,名利对我已经没诱惑了,只要有时间,杜振华都会去,不为别的,他希望通过媒体让更多人知道龙凤棍,喜欢上龙凤棍,练习龙凤棍强身健体。

 

     矫健身姿,远离伤骨因素

                          /王凤

     如何保持骨健康,远离骨质疏松症等骨病之害呢?一靠,二靠指调整三餐食谱,补足骨营养,如钙等矿物质、维生素D以及蛋白质等。呢?主要在于避开种种伤骨因素,这一点常被忽视,值得引起重视。 

伤骨姿势公示
  人体姿势千姿百态,有好有坏,坏姿势可伤害骨头,加速骨骼老化,诱发骨病。 
 蹲着干活最伤膝关节

如蹲着洗衣服、择菜、擦地等,极易伤害膝关节,关键在于增加了负重。如平躺时膝关节负重为零,而站立或平地行走时可增至体重的12倍,蹲、跪负重最大,约为体重的8倍。所以,应尽量减少蹲姿时间,一次别超过20分钟。 
  窝在沙发里或床上看电视最伤腰椎

窝姿使腰椎缺乏足够支撑,原有的弧度被迫改变,导致椎间盘所受重力增大,反复如此会导致肌肉劳损、脊柱侧弯,甚至诱发腰痛、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

矫正要点:坐下时腰背挺直,含胸收腹,两腿平放,小腿与大腿呈90°,坐在椅子正中间,也可稍向前倾,但上半身别向左右两边倒。沙发与床垫不要太软,休息时腰后最好加个靠枕支撑后腰,以利于腰椎放松。 
  跷二郎腿最伤髋关节

 跷起二郎腿时,你可能感觉很惬意,却不知此时骨盆和髋关节置于受压状态,轻者出现酸疼感,重者引起肌肉劳损,或使腰椎与胸椎压力分布不均,导致脊柱变形,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矫正要点:保持正确坐姿,尽量不跷二郎腿,若一时改不了,则每次跷腿别超过10分钟。 
  直膝提重物最伤腰 

一些人图方便,喜欢直着膝盖提重物,但不能有效发挥髋、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腰背筋膜、肌肉、韧带往往因负担过重而受伤,对腰椎也不利,很容易伤腰。矫正要点:提重物时要屈膝下蹲,尽量使物体靠近身体,让脊柱保持垂直状态,用腿部肌肉力量支撑身体缓慢站起来,避免突然用力。 

伤骨行为公示

一些错误习惯或做法,也可直接或间接伤害骨骼,成为某些骨病的诱因。 
  肥胖增加溶骨风险 

尤其是腹部肥胖的绝经期女性,罹患骨质疏松症的几率因之大大上升。症结在于腹部脂肪与大腿或臀部的脂肪不一样,属于坏脂肪,能够制造各种激素,增加人体的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骨质溶解增多。所以,大腹便便的肥男胖女要在医生的在指导下减肥,保持体重适中。 
  盲目减肥可减掉骨量 

适当的脂肪能通过生化作用转化成雌激素,增加钙的吸收,促进骨的形成,防止骨质疏松。如果你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盲目减肥,在减去脂肪的同时也减掉了骨量,这便是一些年轻女性患上骨质疏松症的原因所在。所以,决定减肥前应去医院做一次检查,请医生判定是否需要减肥,并力求减肥措施正确。 
  怕晒太阳减少维生素D合成 

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使人体皮肤产生活性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而收到壮骨效果。如果你怕晒黑而盲目拒绝日光,无异于减少了钙质等骨营养素的摄取量,进而伤害骨骼。所以,夏秋季宜在早晨、傍晚,冬春季宜在中午晒太阳,确保每天晒1530分钟。最好边晒太阳边运动,以利于身体吸收日光,合成更多的维生素D 
  滥用药物诱发股骨头坏死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物对骨骼的毒害,以泼尼松等皮质激素类药、消炎痛等解热止痛药为代表。激素类药通过干扰脂肪代谢或引起骨质疏松等途径,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消炎痛类药则会抑制前列腺素产生,妨碍骨质的修复与重构,加速关节面塌陷而造成骨质坏死。矫正要点:尽量避开上述两类药物。若得了某些疾病(如红斑狼疮、关节炎等)非用不可时,应接受医生指导,掌握适量、短期的原则,并配合扩血管药、维生素D、钙剂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骨骼的负面影响。

 

 

内家拳好还是外家拳好

/郭建

     经常看到有些网友相互发生争执,都在说自己的拳好,对方的拳不好。让旁人看了一会想学这个拳,一会又想学那个拳,满心以为只要自己学了,就一定能学好成为武林高手。这山望着那山高,望了那么多年,却始终没有任何成绩,光阴倒是浪费了不少。 

  直到最近,自己才领悟这个道理。其实拳术都好,哪一种都不错!关键是看自己适合哪一种,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跟在别人后头去盲学。比如,你性格比较活跃,喜动不喜静,喜刚不喜柔,又是年轻人,那么你可以去练练长拳、南拳之类的外家拳术。如果你性格文静、沉稳,喜静不喜动,喜柔不喜刚,则可以试试学练太极、八卦、形意等内家拳术。再细分下,你要是喜欢缓慢的运动,可多练练八卦,锻炼自己的脚力和腰力。如果你喜欢柔柔地用劲,不喜欢一味的刚猛,可以练练形意拳,一步一拳的进行练习。如果你喜欢柔更多一点,那你可以试试练习太极,体验那种缓慢悠长的抽丝劲或者缠丝劲。关键是看自己的性格、性情、爱好、习惯适合哪一种拳术。正所谓量身打造,专门定做适合自己的武术 

  别人说这种拳术好,那种拳术好,那是因为别人经过自己的一番寻找,在经过盲目的学练后,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那件武术,所以他才发出感叹:这种拳术好。 

  但并不是说这样就彻底地否决了他以前学过的那些拳术。无论内外家,在以前都出过很多的武术高手名家,如红拳的鹞子高三、查拳的张文广、千斤王王子平、华拳的蔡龙云、八卦的程廷华、形意的尚云祥、心意的卢嵩高、太极的杨露禅等。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很多拳手之所以不选择其他拳法,是因为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不适应自己的性格、性情和生活习惯等,人都有个弃的过程。 

  每个人都不是先知和圣人,都不可能预先就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不适合这种拳术,都只有经过学习练习一段时间后,才能体验出来,才能有感受。这也是个选择和放弃的过程,在不断的选择中,去逐步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逐渐抛弃不再适合自己的东西,减轻身上的负重,轻装前进,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练习那么多年武术后,终于选定了一种拳术,就单单专门练习那种拳术,放弃了以前学过的其他拳术的原因,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全部都学,是不现实的,也不容易出成绩,当他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这一点上狠下工夫,才有希望和可能出成绩,出明显的效果。否则,只能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普通票友。 

  综上所述,并不是说所谓的内家拳就一定好,外家拳就一定不好,关键看适合不适合自己。要想出成绩,就得自己去努力找寻,找到自己真正的喜好和长处,并在这个点上下工夫,才容易出成绩,取得一番成就。

 

 

是否还记得李家军

 /罗宏涛

   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每逢中国体操队排出世锦赛或者奥运会阵容时,会在其中寻找有没有哪位运动员姓,只因为中国体操队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聚集了一大批姓名将,以致这个普通的姓氏在我意识中与中国体操有了某种特殊的连接。 

  最开始的记忆来自李月久。1979年,中国体操时隔十多年回到世锦赛,马艳红收获高低杠冠军。那次,李月久获得了男子自由体操第六。两年后,他在同一个项目中,挂上了中国男子体操的第一枚世锦赛金牌。也是在那片赛场,很快,又一枚金牌到手,那是李小平在鞍马角逐中取得的。 

  当年,这两位李氏名将在中国队都是极有特点的人物。李月久在队里最矮,只有154。小个子更有利于翻腾,加上他身体壮实、力量出众,人称弹簧腿,因而自由体操十分出色。他是第一个被国际体联以运动员名字命名动作的中国男选手。李小平则是队里个子最高的,面孔俊朗,动作飘逸,在鞍马上旋转腾挪,那笔直的膝盖和脚尖至今仍可称作范本。那段时间,两人收到过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情书,他们后来分别与队里两大靓女吴佳妮和文佳喜结良缘。 

  在李月久和李小平夺取冠军那年,18岁的李宁也已经是男队主力了。第二年,他在世界杯上大放异彩,全能折桂,6个单项一举收获5面金牌,唯一没夺冠的双杠,也得到了铜牌。至今,李宁仍是中国体操史上出现过的最具统治力的运动员,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体操动作有4个,迄今仍为中国选手之冠。上世纪末,世界体育记者协会评选出了25二十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李宁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和他排在一起的是拳王阿里、球王贝利、飞人乔丹等巨星。 

  李宁1988年离开赛场。之前一年,一位名叫李敬的17岁年轻人从湖南被选进了中国队。他很牛的一件事是一年之内在每个项目上都练出了一个高难的绝招动作。1989年世锦赛双杠决赛,首次参赛的李敬便夺得金牌,并在1992年成为中国体操第一位世锦赛三连冠。和李敬同期出名的还有李春阳,也是在1989年,他为中国取得了第一枚世锦赛单杠金牌,并在两年后成功卫冕。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男队获得团体亚军,阵容是名副其实的李家军,除了国林耀之外,其他都姓李:李敬、李春阳、李大双、李小双、李舸。当时的外国评论员解说体操比赛,习惯于只称呼运动员姓氏,估计这让他们很是抓狂了一番。想想吧,前一个完成动作的是“Li”,正在比赛的又是“Li”,下一个要出场的还是“Li”…… 

  在巴塞罗那,最为抢眼的无疑是李小双,团身后空翻三周让当年19岁的他一举成名。凭借这个之前从未有人在正式比赛中完成过的超高难动作,他拿下了中国男队在那届奥运会上唯一的金牌。当初,身体条件相当一般的李小双并不被看好,哥哥大双被选入国家队时,领导不忍心双胞胎兄弟分离,这才捎带上了小双。但很快,教练们就发现这位湖北小伙儿除了出色的悟性和刻苦之外,还有着罕见的比赛气质,坚毅顽强,甚至咄咄逼人。几年后,他成了中国体操第一位世锦赛全能冠军、第一位奥运全能冠军。 

1997年央视春晚上演了一个叫做《宇宙体操选拔赛》的小品。那是李家军在另一个舞台上的精彩亮相。演出者中,李宁、李春阳、李敬、李大双、李小双都已是世界冠军,只有一个装扮成小天鹅的男孩除外。面对主持人倪萍的提问,小朋友说他叫李小鹏,他要在悉尼奥运会上拿冠军。半年后,16岁的他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男子体操世锦赛冠军。2000年在悉尼,他果然如三年前所说的那样收获了金牌。当李小鹏在北京奥运会完成自己最后一次国际大赛时,他获得的世界冠军达到了16个,超越了前辈李宁保持的纪录,成为中国体操史上获得冠军最多的运动员。退役后不久,李小鹏成婚,他的岳父正是前面说到的鞍马王李小平。现实世界的机缘巧合,有时真的比电影更精彩。

 

 

            跳绳,让我越来越年轻

                              /贺礼文

  自从年初如愿搬进新居之后,我每天都琢磨着新居的软装布置,不知不觉间,坚持了多年的健身习惯就无疾而终了,健康问题也找上门来。
  一天傍晚,我和老伴在楼下花园散步,几个十来岁的女孩在大槐树下跳绳。看到她们大汗淋漓依然乐此不疲的样子,我突然心里一动:怎么把这个从小就热衷的运动忘了呢?我对老伴说,明天也帮我买一根跳绳吧,我也要跳。
  老伴回头望了望那些跳绳的女孩,又看看我,憋着笑说道:一个五十出头的老年妇女跟一群小女孩玩跳绳,你也太鹤立鸡群了吧。说是这么说,第二天老伴还是从体育用品店里买回了一根羊皮跳绳。吃过晚饭后,我拿着绳子直奔楼下花园那棵大槐树下。没有孩子们体力好,我跳得比较慢,但也是一身淋漓大汉,浑身舒爽极了,回家后再冲个热水澡,那天晚上睡得格外香甜。
  从此,那棵大槐树就成了我的天然健身房,没有什么比这绿荫笼罩、花草陪伴更好的健身所在了。跳绳时,我仿佛也回到了青葱岁月,越来越年轻了。就这样坚持跳了两个多月,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脸色红润了,头脑清醒了,上楼不大口喘气了,就连心情也变好了,看来这根小小的跳绳还真是功不可没啊。老伴在一旁打趣说,明天也要买一根跳绳,说不定也能有一些意外的惊喜呢。
  一个傍晚,我正像往常一样跳得高兴,忽然发觉身边多了一个跟我年龄差不多的老哥。他冲我笑了笑,晃晃手里的羊皮绳说已经关注我一段时间了,看到我身上的变化后,他也决定开始跳绳。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此言的确不虚。当然,能成为其他人的健身榜样,我的心里也很自豪。

 

 

徐益明,中国跳水界祖师爷

/白成昆

人生七十古来稀,出生于1942年的徐益明,顶着一个古稀老人的名头,所行所为却全是激情十足之事,有人问他如此辛劳是否值得?他深情回答:我小时候练跳水,天天从十米台跳下来。别人捞过我,我也捞过别人。我的启蒙恩师雷振海, 当年发烧还来教学。我们都劝他回去养病,他说你们都在打基础,我站着不行就坐着教,坐着不行就躺着教。雷教练说,他要传承好的技术,要对学生负责,要对学生有爱心。这些话影响了我50年来,逼迫我把技术传承给全世界。

这是一句多么朴实的话语,却让徐益明守了一辈子的承诺。

当之无愧祖师爷

 从湛江赤坎金铺井的老家走出,通过将近50年的努力走进国际泳联最高荣誉的殿堂,让徐益明足够自信,他颇为狂傲地说:中国跳水界现在那些人,有哪个不是我的徒子徒孙?我在美国转了这么久,发现国内外跳水都达不到我当年的水平,还在吃我的老本。我以前学过武术,武术有个词叫祖师爷。我对这个词很感兴趣。很多人叫我中国跳水界的泰斗教父,我觉得应该叫我祖师爷。祖师爷强调的是首创,里面的技术无论是过去、现在都要用到。

徐益明说这话,可真不是吹的,让我们将目光回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回眸徐益明执掌国家跳水队总教练的时光吧。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徐益明带领弟子为中国拿下首枚奥运跳水金牌。以此为分水岭,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跳水界的超级霸主。徐益明亲手培养了李孔政、周继红、高敏、许艳梅、熊倪、伏明霞等30多位世界冠军。这些年走遍世界各地,很多人都问我带队拿了多少奥运金牌、带出多少个冠军和冠军的教练。说实在的,具体数字我真的搞不清,需要国际泳联技术部深入统计。徐益明说,可是几乎没有人问过我,你带队输了几场,你的对手是谁?我现在也想知道我究竟输了几场,我的对手到底有过谁!

  徐益明的耿直个性得罪了不少人,但他的敬业精神也在圈内被传为典范。徐益明属于事业型教练,埋头钻研技术,但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原中国跳水领队王铁生说,徐益明没有一天不出早操,每天6时之前,他必到宿舍叫运动员集合,全程参与一个小时的早操。跳水队的早操强度之大,在训练局里也是出了名的。对于这一点,徐益明说:我带队做早操,训练时亲手给队员拉保护带,6年里一直坚持给队员做按摩,全世界哪里有一个主教练做到我这样?

  19964月,离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仅两个月,中国跳水队还在搞选拔赛。徐益明的意见很大,认为这是窝里斗,斗来斗去只会让给自己筋疲力尽,还打乱了他的训练计划。

  针对亚特兰大奥运备战、选拔等问题徐益明在中央电视台《体育沙龙》放了几。原国家跳水队领队王铁生说:中国队在亚特兰大没有拿下10枚金牌,有人说是徐益明的责任,以前积蓄的矛盾就爆发了。另一位老领队王发成说:徐益明属于顺毛驴性格,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你批评他,他肯定要顶回来。

  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国家跳水队解散,总教练徐益明、副总教练于芬都不再被聘用,徐益明就此淡出中国跳水队。199711月,国家跳水队重新集中,备战1998年世锦赛,没有再任命总教练或主教练。周继红开始出任队干,这是一个相当于副领队的新职务。从此,中国跳水队开始了十余年的周继红时代

1997年,徐益明出走广东,1998年,由他挂帅的广东国际跳水培训中心正式挂牌。之所以去广东,徐益明说,他是给自己补课去了。过去在国家队,他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尖子运动员培养成世界冠军,这一课,他教得很好,但是,这些尖子运动员都是国家队从下面选上来的好苗子,在选材与基础训练上,国家队无疑是坐享其成的,现在,他就是要把少年选材培训这一课给补上。

他亲自开着车满世界去选人,选回来后从基础游泳开始,一点点教起。这一教,善于琢磨的他发现了很多问题,也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课题: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如何将训练强度与训练质量结合起来?徐益明开始了新的科研课题,并开始撰写《跳水教学系统工程》,在研究的过程中,他又收获了许多新的发明创造。

  20035月,徐益明以原中国跳水队总教练、现任国际泳联技术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在美国佛罗里达接受国际泳联授予的殊荣,正式入选世界游泳名人堂。他在福特劳德戴尔游泳名人堂里印下手印和脚印,成为至今为止惟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跳水教练。在其他领域,中国只有郎平入选过国际排联名人堂。

  到了北京奥运会水立方赛场,中国跳水队在周继红的率领下拿到713铜,只差一步就包揽8枚金牌。中国队席卷了北京奥运会跳水项目87.5%的金牌,打破了该队在1992年、1996年、2004年奥运会上创造的75%夺金率,登上了新的巅峰。

  至今,中国跳水队还在使用徐益明创造的训练手段。世界各地的跳水教练,都把徐益明1996年所著的《国际跳水教学手册》奉为教科书。

纵横美国11万公里的壮举

2003年,在同龄人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年纪,徐益明从62岁开始用整整6年的时间,纵横美国各州调研业余培训体制和运行机制。他说:“2003年后,很多人以为我失踪了,其实我是在办一件大事、好事、善事。我自己花钱,带上一个助手朱加伦,驾车走了11万公里, 考察美国体育培养体制,顺便传播跳水的训练方法。

  这种自费调研蕴藏着无穷的艰难,我俩在路上约法三章,第一,不是游山玩水。第二,不住酒店,偶尔住酒店也是为了洗澡。第三,不随便下馆子,吃喝睡都在车上。自己开车到处跑很辛苦,经常遇到狂风暴雨。有一次我在半路下了车,碰巧一阵大风把车门吹关了。当时我没有注意,结果右手被砸伤,打了石膏休息到现在。

  最初开始调研的时候,徐益明把重点放在跳水,后来我不仅调研 跳水,还把体操、技巧、蹦床、足球、棒球等项目综合起来研究,比较两国体育培养体制的优劣。走了一圈下来,我深有体会。我当年受益于举国体制,不用为经费发愁。我那时有一个很强的团队,也有助手的努力。对照美国的培养体制,我觉得自己实在太走运。只要下功夫带队,就有把握拿金牌。

  徐益明在路上6年,得到很多美国人的关照,很多老百姓听到我的举动,都热情邀请我去做客,他们都很支持我。我的《国际跳水教学手册》早就售罄,很多美国 教练把我手上最后一本书借去复印,还找我签字。美国没有几个跳水训练场,器材少、教练少、队员少,很多教练都是夫妻档,早出晚归。我看了都很感动。我跟很多美国教练说,你们基本上都可以当劳动模范。

  “美国的体育体制真是博大精深。我作为一个举国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教练,视野变得更开阔。 我把所见所闻都拍了录像。希望找到理想的经验。他们的模式值得借鉴,就是全民体育。徐益明说,美国人练跳水,就是过来玩。他们的教练靠训练赚钱养活俱乐部。没什么训练计划,有,胖的、瘦的、老的、少的都来。没有先陆上、后水上的练习,只要来了就教。少儿游泳从半岁到5岁都可以 练,1岁半到7岁都可以练体操。我最初是练体操的,觉得他们这套体制了不起。

  “美国是全民体制,中国是举国体制。两个培养体制应该取长补短,最好能互相学习。越是调研,我越感到举国体制对于拿金牌来说很保险。我们不能永远为了金牌,也要学习美国的长处,美国有很多人在练体育。徐益明说,对于举国体制,我曾身在其中,成绩归功于纳税人,还有各省市把这么多优秀的选手送到我这里,我和我的团队通过科技手段进行训练。美国搞跳水很不容易,很多人都在默默钻研先进技术,教练和学生都是发自内心热爱体育。中国教练要是了解了这一点,将会更加发奋努力。

  考察美国体育体制之余,徐益明还在跳水训练上搞了23项发明,包括伸缩跳板的最后设计定型项目。他说:我看了北京奥运会,发现当年我那套东西,现在世界上很多运动队 还在用,比如中国式保护带拉法。不过那些东西已经落后了,我的新科研成果比过去那些还厉害!我的新成绩要拍成教学带,提供给国际泳联和国家体育总局。我的学生遍布世界,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主教练都是我的学生。我的学生也要进步,要重新跟我学。我比过去提高了一大步,因为我现在拥有世界的眼光。

他有一个梦,关于奥跳院

20094月起,徐益明开始整理他为国际泳联拍摄的教学录像带,我在美国拍了180多个小时的教学片,现在要从大约50集的资料中精选10集的教学片,然后撰写最新教学课程。从2003年在美国忙到现在,快6年过去了。别人是10年磨一剑,我是6年磨一剑。

  他认为自己的普及工作意义深远,之所以要在全世界普及跳水,这是善事、善举。第一,我把跳水的安全训练和提高运动水平结合起来;第二,扶持弱队和后进队。强队用我的技术可以如虎添翼,弱队从零开始不会对强队构成威胁。我把训练知识传授给人家,至少可以保证大家训练时不要磕得头破血流。国外有些跳水高空训练很不安全,要是掌握不好训练方法,跳水训练很容易受伤,也曾在训练场上死过人。

  新版教学带和教材发行之后,徐益明还想在世界范围内选址,筹办一所奥运跳水体艺学院,简称奥跳院奥跳院不是为了培养奥运冠军,而是培养培训奥运金牌的教练。跳水如何能在奥运会上占据一席之地?徐益明对奥跳院充满憧憬,认为它将快速带动全世界的跳水教练水平,经过他的指点,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区。他要把奥跳院办成世界跳水的最高学府,把自己在跳水训练上的23项最新发明应用进去。

  老骥伏枥的徐益明志在千里:我很有野心,想让中国把所有的跳水金牌都拿回来!我一直在提高自己,以前整个世界都练两周半,我练三周半,当时国际泳联还没有这个动作。等到其他国家的三周半还没有完善,我就搞了四周半。难度算什么?我就是搞难度的能手!国内外还达不到我的水平。想战胜我,不容易。我不会停下来,要远远走在最前面。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年过古稀的徐益明已到达从心所欲的层次,他万丈豪情地说:我在写的 最新教材文稿,行文不会像过去那样谦卑。我过去很谦卑,谦卑就是不敢负责任。我要负责任!培训奥运冠军的教练!

 

 

雅安骑游青藏队,7位老人远征世界屋脊

                     /高富华

  罗维孝,一个50多岁的退休工人,一个白血球数量不到3000单位的人,在2005年,他和他的雅安骑游青藏队花费62天行程5300公里,沿川藏公路、青藏公路骑行一周,围着世界屋脊画了一个圈;随后。这个只读过小学三年级的硬汉,又花了一年时间,写下了《问道天路——骑游青藏高原62天》的长篇游记。
  该书20074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本长15万字、配有105张精美图片的纪实游记深受读者好评,被誉为骑游世界第三极的出行宝典

7位老人远征世界屋脊” 
  罗维孝的家在四川雅安。举世闻名的川藏公路就是以雅安为起点的。川藏公路是1950年我军进西藏时在群山雪峰中开凿修建,地质气象情况复杂,常年塌方、泥石流,并且时常改道,是一条永远没有精确里程的国道,世称西部奇路。而青藏公路因海拔更高,空气更稀薄,气候更恶劣多变,被称为神仙行走的天路
2005522,由7位平均年龄54岁的老人组成的雅安骑游青藏队开始了远征世界屋脊的壮举。领头的正是时年56岁的罗维孝。
  罗维孝曾当过兵,退伍后在雅安市电力集团公司工作,因身体不好提前退休。听医生说,冬泳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还能延缓衰老,于是罗维孝早上锻炼完身体后,都会去青衣江里畅游一番,每日如此,雷打不动。罗维孝从小就有一个愿望:沿川藏公路走到拉萨,看最想看的景。2005年元旦,罗维孝和几个老年冬泳爱好者梁辉、杨德钦、郭绍奎、何有忠、穆朝缜、丁爱英6人相约:骑车上屋脊”!
  骑游青藏高原,途中要翻越折多山、海子山、唐古拉山等多座高耸入云的山峰,还有世界屋脊上瞬息万变的恶劣气候,一路上随时都有可能遭遇暴风雪……这些不但挑战着人的意志,更挑战着人的体能,然而罗维孝一行人并没有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而退缩。 
200562516,罗维孝一行胜利抵达拉萨。其中罗维孝和梁辉、郭绍奎3人完成全程骑行。至此,骑行两线的计划完成了一半。
  按照国际惯例,创造纪录的骑行休整期不应超过3天。也就是说,向青藏公路的挑战,他们必须两天后开始。
  青藏线路况不错。然而这里四季高寒缺氧,即便是盛夏,也常常电闪雷鸣、狂风大雪和冰雹,将给自行车行进带来不少困难。经过之前的长途跋涉,大家的身体情况已经不是太好。于是在尊重个人意见基础上商定,丁爱英、杨德钦乘飞机返回;郭绍奎、何有忠从拉萨搭车越过唐古拉山、昆仑山口等1000多公里高风险地段,从格尔木恢复骑行。由罗维孝和梁辉代表全队完成冲击川藏、青藏两线的自行车骑行新纪录。

在青藏高原上画一个万里圆弧  
  2005628日清晨,罗维孝和梁辉从拉萨出发。随着海拔升高,空气逐渐稀薄,常人不动都呼吸困难,他们长距离骑行的艰难可想而知。骑至羊八井,青藏铁路轨道正铺到此,施工负责人听说有两个勇士仅靠自行车骑行完川藏、青藏线,佩服之至,执意请他们参观刚刚铺就的最远端铁轨,称他们是青藏铁路的第一批游客。不过羊八井兵站站长却说:你们是无法翻过唐古拉山的!”他的理由很简单:骑行青藏线的,要么有后援车跟随保障,要么装备十分高级,负重极轻,以他们的条件很难翻越。从拉萨到唐古拉山口600公里全是爬坡,从那曲到昆仑山口700多公里海拔在47005300之间,比之在川藏线上翻越高山仅作短暂停留,心脏负荷要沉重得多。
  从当雄到那曲,沿途雪山皑皑,草地茫茫,骑行百里,竟无一家店铺。长时间的缺氧和大运动量骑行,他们的体力渐渐不支,有时几乎连啃压缩饼干的劲都没有了。有一次,一阵大雨伴七八级大风吹来,他们根本无法前进,只得倒卧在公路一侧,任凭高原冷雨浇淋,狂风抽打。不过他们明白,如果在此设帐篷过夜,即使夜间没有冰雹、狼群,仅降温也会让人感冒,患上令人生畏的高原肺水肿而丢命。罗维孝粗略计算,此处离那曲仅有20公里。于是,两人强打精神拼命骑行到了那曲。那曲军分区首长称二人为天路双侠,下令以最好的食宿标准予以接待,并让两人好好休整了一天,恢复体能。
  翻越申格里贡山口时,他们碰上4位骑行装备十分精良的挪威人。尽管彼此语言不通,但同属骑士,并相遇在世界屋脊,于是大家支起相机合影致敬。翻过申格里贡山,风云突变,刚才晴好的天一瞬间乌云密布,竟飘起了鹅毛大雪,寒风一吹,身上的积雪变成了冰块。鹅毛大雪随着七八级阵风不断往眼睛里钻。好在两人从川藏线杀将过来,对这种六月飞雪的阵势早有领教。
  艰难骑至唐古拉山口前的安多已是21时。在海拔4700的安多兵站门口问路时,穿着皮大衣的哨兵见暮色中的骑行者竟只穿着单衣单裤,雨衣上还覆盖着冰雪,站长立即让士兵们为他们安排食宿。
7316,经过近4000公里骑行,他们终于骑车由南向北登上了唐古拉山口。雨雪过后的唐古拉山非常雄伟壮丽,不远处是即将竣工的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两人留影后见路况、天气均好,老夫聊发少年狂,任由自行车一路狂飙,由世界屋脊飞驰而下,一口气竟飞翔127公里
  穿过柴达木盆地的戈壁滩,经都兰县,环绕美丽的青海湖骑行100多公里,712骑抵西宁,他们又取道甘南入川,沿红军长征路线路经阿坝。72011,他们终于到达成都。这样,他们完整地骑行了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两条高原公路。
722,罗维孝和队友们从成都出发,轻松骑行140公里,胜利回到欢迎者云集的出发地雅安。至此,他们作为骑行队的代表,靠惊人的毅力,历时62天,用自行车在青藏高原上画出一个万里圆弧,代表中国人创造了若干项全国、亚洲乃至世界群众性体育运动纪录。

《问道天路》备受赞赏  
  罗维孝从青藏高原回来后,很多驴友找到他,打听骑游青藏高原的相关事项。拖着疲惫的身躯,满怀圆梦后的喜悦的罗维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行前的激动,壮观的送行,艰辛的路程,队员之间感人的互助精神和分别场景,多次游走在生死边缘的惊魂时刻,以及众多藏汉朋友无私的帮助,军民的鱼水深情……时时撞击着他的心灵。
我为什么不把这次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呢?”他想。其实在路上,罗维孝就做了大量的笔记。写出来,能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川藏线、青藏线,去感受青藏高原那质朴、苍茫、深沉而又气势磅礴的美,当然,还可以了解雅安,了解雅安人的精神。念头在脑海里萌发,于是罗维孝决定再一次行走天路——用心灵叩访。
  罗维孝拿起了创作的笔。开始了第一段文字:西藏,应该说是男人们心中最向往的世界。这种向往,如同一个女人向往法国巴黎的香水和时装,有着魔一样的诱惑力……”
  走进西藏,一直是罗维孝年轻时候的梦想。1987年,他第一次骑自行车到海螺沟后,便产生了骑自行车去西藏的念头。后来他一直把西藏当作神往的世外桃源,他做梦都想用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走进这个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
  行程中,罗维孝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到当地邮局加盖邮戳。回到家中,那一枚枚邮戳,让他想起路上一幕幕鲜活的场景,如同定格的电影胶片,在脑海中不断回放,他提笔记录起62天骑游青藏高原的经历来……
  罗维孝仅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写作的艰辛并不亚于重上一次高原。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完成了15万字的骑游日记《问道天路——骑游青藏高原62天》。
写这本游记。与再次骑游相比,其痛苦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年多来,我六易其稿。我不是作家,我只是用笔记录了一路的真情实感和沿途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在朋友的帮助下,罗维孝将游记上传到BBS,四川大学冬泳协会副会长陈学勤当晚就在网上通读了全文。第二天一早,陈学勤给罗维孝打来电话:这是一本真实、独特的游记,是用生命写就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无异是一个优秀的旅游向导,是骑游世界第三极的出行指南。陈学勤还建议他在雅安组织成立行青藏高原培训基地。
  网友赞叹:它的独特不仅因为写了有着魔一样诱惑力的土地,也不仅因为它叙述了奇人奇旅,而且因为它用最质朴平实的日常语言,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这一切……”
 

 

张五一,中国足球的活字典

 

    10日晚,中泰男足之战的看台上有成千上万名球迷观战,在红色海洋中有一名球迷叫张五一40多年对中国足球不改初心的热爱,让他堪称中国球迷的范本。张五一,本名张国坚,因为出生于五一劳动节,所以外号张五一。张五一是名普通的高校老师,就像人们给他起的另一个外号球迷博士一样,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痴迷中国足球的他,堪称中国足球的活字典。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中国足球处于高潮还是低谷,他都义无反顾地一路追随。

  为中国足球留足迹,立志收集脚印千个

  河南省郑州市经二路旁的小巷子里,有一栋破落的3层平房,张五一自费修建的个人足球博物馆就藏在这栋不起眼的平房里。这座博物馆名叫蹴鞠堂,自201211月对外免费开放,张五一自封蹴鞠堂堂主。蹴鞠堂由两间面积各约20平方米的房间打通,经过简单装修打造而成。

  自1971年收藏自己看球的第一张门票开始,张五一从收集的上万足球藏品中挑选出最满意和最珍贵的藏品,搬进蹴鞠堂。堂内挂有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内各个年代的球衣、海报、奖杯、足球书籍和球星卡,连沙发、抱枕、床上用品及各类电器都与足球有关。

  令张五一视若珍宝的藏品,是上百个他近年来采集的脚印,脚印的对象主要是包括容志行、年维泗和魏吉祥等人在内的老一辈中国足球人。张五一从2010年开始采集脚印,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张五一说,两件事的影响让他有了这个想法。2007年,一位四川籍抗日老兵找到张五一,这位老兵在收集其他抗日老兵的手印,张五一的父亲也曾是抗日战士,但已在2004年去世,那位收集手印的老兵责备张五一没能采集下父亲的手印。第二件事,2010年张五一去香港办展览,他在星光大道上看到了明星们留下的手印。

当时就想,为什么我不能给中国足球人留下脚印?从香港回来后我就开始筹备,我想给为中国足球作出贡献的人留下点什么。张五一说,我一般只要中国人的,球员印脚印,守门员印手印,外国人像米卢这样的可以留个手印,我把他的手印叫做帅印

  目前,张五一除了四处看球以外,主要就是带着藏品到全国各地办展览,在此过程中他会寻找机会采集脚印。张五一说,他的目标是至少收集1000位中国足球人的脚印,在他60岁时成立一个中国足球纪念馆,纪念馆内挂满他采集的脚印。

  朋友才是最大收获

  希望女儿书写爸爸

  痴迷足球40多年,给张五一带来了什么?张五一说,给他带来的朋友就是最大的财富。长年在全国各地看球,作为老师的张五一负担不起这样的开销。2012年以前,是一位叫陈仁锋的朋友在资助他。陈仁锋1997年年底曾破产,那时他从深圳来到郑州,在我的宿舍住了一年,我前后资助他5000元。张五一说,过了两年他的企业又发展起来,于是他就开始资助我看球,后来基本上是我说去哪,他都资助。2001年开始,陈仁锋经常性资助张五一,但在2012年,陈仁锋罹患骨癌去世。

  目前,张五一出外办展览都是受单位或组织邀请,有了经费保障才能成行。至于看球,不管去到哪,都有当地球迷管吃管住。张五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交一万个朋友、会讲一万个朋友的故事、吃一万次亏、上一万次当、喝一万杯酒、做一万件好事。

  张五一曾把自己收集的资料编辑整理成一本书,名为《中国球迷风雨路》,从球迷角度介绍中国足球的变迁。但对于自己40多年来走过的球迷路,张五一说不会写书。我是平凡的人,做的也是平凡的事,坚持做了40年,有了不平凡的亮点。但我不写书,写了书,人们看到就会说张五一就只是这样的,我不想把自己框在一个范围里。

  张五一曾跟家人说:你不让我喜欢足球,难道让我出去吃喝嫖赌吗?他的妻子、孩子从来不跟他去看球,在这方面,张五一是孤独的。张五一的女儿目前在香港读研,他曾跟女儿说:我留给你的不是这些足球的东西,这些东西我留给社会,留给国家,我把我这40多年对足球的感悟和笔记全部留给你,将来你写一本书,就叫《我的爸爸张五一》。张五一自己不想写书,但希望女儿将来能为他写一本书。

  雪中送炭愚公移山

  坚信阳光驱散阴暗

  张五一自认把中国足球的负面看得很淡,足球是个很伟大的游戏,我们不能把负面的东西看得太重,要看到光明的一面。张五一有个教练朋友,去年该朋友的女儿考试,张五一帮忙找辅导老师。有一天,张五一跟朋友的妻子说:你们女儿考试,你丈夫操了不少心啊。朋友的妻子当时就眼里含泪地说:他哪有时间管啊,一训练就是一个月,天天不回来。此事让张五一感触很深,我们有很多连家都顾不上、连孩子都顾不上的教练,这么多足球工作者做了这么多工作,难道就都让黑暗的东西给抹杀了?

  张五一有两个为圈内人熟知的观点,一是雪中送炭论,二是愚公移山论。中国队无缘2006年德国世界杯后,张五一提出雪中送炭论中国足球的低潮不是悲哀,悲哀的是很多人因为中国足球落后而不关心中国足球。世界杯出线时很多人出来喊万岁,中国足球落后了他们就都躲得远远的。中国足球需要锦上添花,更需要雪中送炭,我就希望雪中送炭。

2009年,中国足球的打假反黑让不少国人对中国足球失去希望,中国足球变成大众调侃讽刺的娱乐对象。当时的张五一很郁闷,于是提出了愚公移山论我们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我是看不到中国队夺取世界杯了,但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有孙子。不能放弃对中国足球的追求、对中国足球的努力,坚持下去,我们早晚有一天要夺取世界杯。

  前天,张五一连夜坐火车赶赴武汉,在火车上得知国青队击败日本队,他很兴奋:其实输赢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国足重拾信心,培养人才。昨晚的中泰之战,张五一也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国人重拾对国足、对中国足球的信心。

  对于世界杯,豁达的张五一也有自己的希冀:我希望中国办一届最好的世界杯、空前的世界杯、其他国家谁也比不过的世界杯。最重要的是,世界杯有了中国队,才能算是中国球迷真正的节日。

  藏品多贵并不重要

  服务社会才有价值

小时候,我家门口就是河南省足球训练基地,我从五六岁开始看河南队训练,看着看着就爱上了足球。这是张五一与足球结缘的源头。张五一观看的第一场足球比赛,是1970年国家队与陕西队的训练赛。次年,全国集训赛在郑州进行,当时对那些门票喜欢得不得了。张五一回忆说。年仅11岁的他把当时的比赛门票保留至今,收藏比赛门票也成为他延续至今的习惯。

  张五一感到最自豪的两样藏品,一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各大报刊足球新闻的剪报,二是大量宝贵的图片和文献资料。“1980年开始,我一个人管一座图书馆和阅览室,当时我觉得全国哪家报纸的足球报道好,就订哪家的报纸。那时候足球报道最好的,第一是《广州日报》和《足球》报,第二是《天津日报》。其实,早在1973年开始,张五一就经常跑到图书馆,把报纸上的足球新闻偷着剪下来,带回家做成剪报。

  张五一收藏的文献资料中,既有新中国成立前多支足球队和各种比赛的资料、图片,也有中国足球职业化前各种比赛的秩序册,其中还有他自己记录的比赛数据。藏品中有一张1977年贝利和贝肯鲍尔领衔的美国宇宙队与中国队进行友谊赛的出场名单,出场名单背面还有贝利的签名,非常珍贵。但在张五一看来,这只是他所有藏品中普通的一件。

  曾经有人想买下张五一的藏品,张五一故意开价2000万元,把买家吓跑。张五一知道,他收藏的文献资料对中国足球而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发生意外,其中大量珍贵的文献孤本将就此消失。他曾想过给藏品买保险,但是,保险费用太贵了。张五一无奈地说。张五一不是国内唯一的足球收藏家,但可贵的是,他是其中少数愿意把多年心血拿出来展览的人。

  张五一每次外出办展览,都会担心藏品因运输不当损坏。对于这些藏品以后的归处,张五一说:我想建一个400平方米的中国足球文化博物馆,免费开放,能让更多人喜欢足球,就达到目的了。收藏是次要的,得让它们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友情链接

关中: 西安 宝鸡 咸阳 渭南 铜川 杨凌

陕南: 汉中 安康 商洛

陕北: 延安 榆林